1术语解释:可支配收入;可随意支配收入;闲暇时间;旅游动机。
答:(1)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2)可随意支配收入
可随意支配收入又称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按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这些费用通常在发放工资时扣除)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3)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任意支配、用于开展消遣娱乐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活动的自由时间。
(4)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指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
2罗马会议对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者是如何界定的?这一界定有哪些特点?
答:1963年联合国在意大利的罗马召开了一次由全体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简称罗马会议)。此次会议基于旅游统计工作的考虑,对入境来访的国际旅游者的统计范围作了新的规范。
(1)罗马会议提出,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入境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在旅游统计中,”游客”下分为两类:
①在所到访的旅游目的国停留过夜的游客。旅游统计中对这类游客使用”旅游者”这一术语。
②在所到访的旅游目的国未作停留过夜,而是当日离去的游客。旅游统计中对这类游客使用”一日游游客”这一术语。
(2)罗马会议对游客定义所作的具体解释和规定
①”游客”:除了移民和就业目的外,基于任何其他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分为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两类。其访问目的可属于下列之一:
a.消遣性目的,包括娱乐、度假、疗养保健、求知、宗教、体育活动等。
b.事务性目的,包括商务、家庭事务、公务出使、出席会议等。
②”旅游者”:到某一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做短期访问,至少停留24小时的游客。
③”一日游游客”:到某一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做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游客(其中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3)罗马会议对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者的界定的基本特点
①将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入境来访人员,统一称之为”游客”。
②在统计工作中,以是否在到访国家停留过夜为区分标准,将来访游客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为停留过夜的”旅游者”;另一类为不做过夜停留的”一日游游客”。
③根据入境来访者的惯常居住地,而不是根据其所属的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
④根据所规定的访问目的界定入境来访者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
3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者的最新规范界定有何特点?
答:(1)世界旅游组织对旅行者的最新规范界定
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消遣、商务及其他目的,短期(历时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以及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根据这一定义,凡从事符合上述条件之活动的人,皆可界定为旅游者,因而都应纳入旅游者统计范畴。
(2)特点
①将游客这一概念用作整个旅游统计系统的基础概念。
②首次涵盖了包括国内旅游在内的所有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
4我国在旅游统计中对入境旅游者是如何界定和分类的?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1)我国在旅游统计中对入境旅游者的界定
凡属应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入境来访人员,一律称之为入境游客。对入境游客的具体界定是: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居民。
(2)我国在旅游统计中对入境旅游者的分类
①入境旅游者:在我国大陆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的入境游客。
②入境一日游游客:未在我国大陆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而当日离境的入境游客。
(3)关于不纳入入境游客旅游统计的人员的具体规定
①应邀来华访问的外国政府部长级以上的官员及其随行人员。
②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外交人员及其随行家庭服务人员和受赡养者。
③在我国驻期己达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
④乘坐国际航班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旅客。
⑤边境地区(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入出境)往来的边民。
⑥来我国内地定居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⑦已在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人以及离境迁出后重又返回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侨民。
⑧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5我国在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旅游者是如何界定和分类的?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1)我国在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纳入国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人员,一律称之为”国内游客”。对这一概念的具体解释是: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等原因,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到访地区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
(2)我国在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游客的分类
①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去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到访之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②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去我国大陆境内10公里以远的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到访地区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
(3)关于不纳入国内游客旅游统计的人员的具体规定
①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
②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③调遣的武装人员。
④到外地入学就读的学生。
⑤到外地基层锻炼的干部。
⑥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⑦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6个人旅游需求的实现需具备哪些条件?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认识这些条件的意义何在?
答:(1)个人旅游需求的实现应具备的条件
①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a.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
可随意支配收入又称可自由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按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这些费用通常在发放工资时扣除)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拥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是一个人能够实现旅游需求的首要物质条件。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决定着家庭或个人的旅游支付能力。它影响着一个人能否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影响着旅游者在外旅游期间的消费构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旅游者对出游目的地以及对旅行方式的选择。
b.足够的闲暇时间
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是一个人产生和实现旅游需求所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的拥有量不仅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外出旅游,而且还会影响对出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闲暇时间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任意支配、用于开展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活动的自由时间。闲暇时间的类型划分如下:
第一,每日闲暇
通常表现为平日的工余时间扣除日常限制性活动所需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这类闲暇时间过于零散,虽可用于当地娱乐和休息,却不足以开展外出旅游。
第二,周末闲暇
集中表现为周末工休时间。这种类型的闲暇时间比较集中,对于个人来说,在其他旅游需求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用于开展近距离的周末度假或一日游活动。
第三,公共假日
通常指法定的公共节假日。节日期间往往是家人或亲友团聚活动的好时机,特别是连续2~4天的公共假日期间,更是人们外出探亲访友或短期度假的高峰时间。
第四,带薪假期
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大都已经通过立法,规定对就业员工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c.其他方面的客观因素
第一,个人的身体能力状况;
第二,与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有关的家庭拖累状况。
②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a.旅游动机与个人需要
旅游动机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意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或者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的心理动因。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即:
第一,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等。
第二,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受保护。
第三,爱的需要:情感、归属感、(亲友间的)感情联系。
第四,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
第五,自我实现需要: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的需要。
b.基于经验的观察与分析
第一,探新猎奇的需要;
第二,解脱压力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第四,挑战自我和受人承认的需要
c.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影响因素
第一,内在因素
在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诸多内在因素中,除了前面所述的反映个人需要的动机这一因素之外,还包括学习、态度、知觉以及人格等心理因素。
第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社会阶级;微社会群体等。
(3)认识个人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意义
①客观方面的因素是个人旅游需求得以实现的支持条件,主观方面的因素则是驱使个人参加旅游活动的根本动因。
②全面认识个人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对于旅游业经营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③旅游经营者在选择自己的目标客源市场时,应当重点关注已经具备客观条件的群体,并对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积极采取主动措施。
7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要点。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的一种动机理论。人们广泛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去解释行为动机的产生,包括借用这一理论去解释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要点
①人有着多种不同的需要;
②这些不同的需要之间有层次高低之分;
③对于任何个体而言,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向上一个层次的需要发展,也就是说,才会产生向上一个层次的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关于人的五个需求层次
①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饮水及氧气的追求;
②安全需要,例如对治安、稳定、秩序及受保护的追求;
③爱的需要,例如对情感、归属感、(亲友间的)感情联系的追求;
④受尊重的需要,例如对自尊、声望、成功及成就的追求;
⑤自我实现需要,即对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的追求。
8简述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
答:旅游动机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意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或者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的心理动因。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麦金托什提出,由众多具体需要所导致产生的旅游动机实际上可划作四种基本类型,分别为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和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1)身体方面的动机
①身体方面的动机包括度假休养、参加体育活动、海滩消遣、娱乐活动,以及其他直接与身体保健有关的活动。
②这方面的旅游动机都是通过开展与身体保健有关的活动去消除紧张,因此,虽然这类动机貌似旨在满足生理需要,但实质上却是满足精神需要的。
(2)文化方面的动机
①文化方面的动机反映在都希望了解异国他乡的社会文化的动机,包括了解该地的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及宗教等。
②基于这类动机而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称之为文化旅游或”软探险”旅游。
(3)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
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旨在满足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保持与异域某些人群的接触的需要,主要包括希望深入异国他乡社会去接触当地民众、探亲访友、逃避惯常的微社会环境、结识新朋友,等等。
(4)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①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主要涉及追求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属于这类动机的旅游活动包括:洽谈商务、出席会议、考察研究、追求业余爱好以及外出修学,等等。
②旅游者希望通过这类旅游活动的开展实现自己为人承认、引人注意、受人赏识、获得好名声等愿望。
9以你所在的城镇或地区为基地,试调查国内游客来此访问旨在满足哪些需要或追求。
答:本题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答题时可围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如:身体保健、了解文化、人际交往、追求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等)作答。
10就旅游消费者个人方面的情况而言,哪些因素对其购买动机会具有影响作用?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
答:(1)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内在因素
①学习
学习是旅游消费者借以接收或领悟刺激的一种方式,即旅游消费者获取旅游经验的途径。在旅游消费者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建立起自己对有关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对有关的旅游产品的认识或看法,形成基本的习得标准,以作为自己日后外出旅游时挑选出游目的地或选择旅游产品的依据。
②态度
态度是一个人由于受其自身所处成长环境及社会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影响,在谈及某一人物或某一事物时,在思想情感上对该人或该事物所持有的反应。例如,由于受自身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长期熏陶与影响,有些国家的民众会认为外出旅游度假属于纵欲,是一种奢侈;然而在有些国家中,外出旅游度假则被人们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必需。
③知觉
知觉是一个人通过对自己所接触到的有关某一事物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形成对该事物的看法的认知过程。一个人在面对众多的旅游信息时,往往会对其中的某些信息给予关注,而对另外一些信息视而不见。
④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内心自我的反映,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或心理类型会决定其个人的偏好,从而会影响到他的行为。
(2)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外在因素
①文化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
一方面,文化知识面的扩大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从而更容易诱发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文化知识的增多也有助于一个人克服对异乡陌生环境的心理恐惧。
②年龄
一方面,年龄不同往往决定了人们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不尽相同,从而制约着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另一方面,年龄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人们在体能上的差异,从而也会制约人们的需要和动机。
③性别
性别差异往往表现为男女生理特点(如体能)的不同以及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不同,从而影响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
④社会阶级
一个人所属的社会阶级不仅会影响其旅游购买决策,而且还会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选择。
⑤微社会环境
微社会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常接触的人际环境或熟识人群,通常为一个人所经常接触的家人、亲友、同学、同事、街坊邻居等人群。一个人所处的微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其个人的需要和行为动机。
11帕洛格对旅游消费者的人格或心理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人格/心理类型的旅游者在思想和行为上分别有哪些特点?掌握这一理论有何实际意义?
答:(1)帕洛格对旅游消费者心理类型的划分
帕洛格将依据不同旅游消费者的人格或心理类型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人群,分别为:依赖型、近依赖型、中间偏依赖型、中间偏冒险型、近冒险型和冒险型。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是:依赖型、冒险型和中间型。
(2)三种主要心理类型旅游者的特点
①依赖型:思想上封闭而保守、谨小慎微、多忧多虑、缺乏自信、不爱冒险;行为上表现为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愿意听从公众人物的建议,喜欢熟悉的氛围和活动。
②冒险型:思想上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充满自信、喜欢挑战、对待生活有个人主见;行为上多表现为喜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和相处。
③中间型:旅游消费者在人格特征和思想行为特点等方面的表现介于依赖型和冒险型两者之间。
(3)掌握这一理论的意义
①根据帕洛格模型,属于中间型心理类型的人在人口中居绝大多数,而属于依赖型和冒险型这两个极端心理类型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另外,这一模型还反映出,一个人所属的心理类型距冒险型越近,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②根据帕洛格理论,对于一个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来说,最初所能吸引到的来访游客,主要是那些属于冒险型心理类型的旅游消费者。继他们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心理类型的旅游者会逐渐地陆续跟进。当该旅游目的地步入成熟期,特别是当该地已形成旅游热点时,所能吸引来访的游客则会转为主要是那些心理类型偏向于依赖型的旅游消费者。
掌握帕洛格的这一理论对于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依据这一理论选择恰当的目标顾客群体。
12根据旅游者的访问目的,可将其划分为哪些类别?这些不同类别的旅游者群体分别有哪些基本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何实际意义?
答:(1)旅游者的分类及特点
可根据这些访问目的的归属,将来访旅游者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消遣型旅游者、因公差旅型旅游者和因私事务型旅游者。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消遣型旅游者
从总体上讲,消遣型旅游者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a.人数多、比重大
在全部旅游者总量中,消遣型旅游者人数最多,所占的比重最大。
b.出游活动的季节性强
第一,所有在职人员几乎都是利用休假时间外出旅游;
第二,就某一旅游目的地来访旅游需求的季节性而言,该地的气候条件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c.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
第一,在对出游目的地、旅行方式以及对具体出游时间的选择方面,消遣型旅游者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
第二,在具体的动身出游时间上也是一样,消遣型旅游者(尤其是散客)受时间的限制并不严格。
d.对价格敏感
第一,由于自费的缘故,消遣型旅游者大都对价格比较敏感;
第二,由于自费的缘故,消遣型旅游者更关心货真价实,价有所值。
②因公差旅型旅游者
与消遣型旅游者相比较,因公差旅型旅游者的市场特点包括:
a.出游频率高
在全部旅游者中,因公差旅型旅游者的人数上虽然相对较少,但出游频率很高。这是很多旅游企业重视这一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b.出游活动无季节性
因公差旅者的出行是出于工作或业务的需要,因而其出行活动通常没有季节性。
c.出行活动的自由度小
因公差旅者对出行目的地几乎没有选择自由。
d.消费水平高
在对旅游服务的要求方面,差旅型旅游者所注重的是服务可靠和舒适方便,因而他们的消费水平通常都比较高。
e.价格敏感度低
差旅型旅游者对待价格一般不大敏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差旅活动并非自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和更改旅行目的地的自由。
③因私事务型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在出游活动的需求方面往往同时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某些特点。
a.因私事务型旅游者外出旅行的季节性较小,在这方面与差旅型旅游者有着类似的需求特点。
b.在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方面,因私事务型旅游者与消遣型旅游者有共同之处。
c.在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因私事务型旅游者同差旅型旅游者一样,没有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自由。
(2)认识不同旅游者群体特点的实际意义
①有助于选择和确定理想的目标客源市场
旅游目的地和企业可以分析各个旅游者群体的需求特点和销售潜力,并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
②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旅游目的地和企业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与服务项目,实现产品适销,提高顾客满意度。
③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
促销对旅游目的地和企业至关重要,认识不同旅游者群体特点可以使有限的营销预算发挥最大作用,避免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