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2. 全国名校出版硕士《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

3. 出版硕士《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名校考研真题(2017年前)详解

考研指导书


1. 《出版专业基础(初级)》(2020年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2. 《出版专业实务(初级)》(2020年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3.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20年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4.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2020年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2020年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出版概论

第二章 编辑概论

第三章 出版历史知识

第四章 党和国家对出版的管理

第五章 出版社经营管理

第六章 出版物市场

第七章 著作权知识

部分内容


第一章 出版概论

一、单选题

1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是(  )。[广东财经大学2019年研]

A.作者、编者、读者

B.策划、审读、编辑加工

C.编辑、复制、发行

D.编辑加工、整体设计、校对

【答案】C

【解析】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对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而言,这三者缺一不可。“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也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2关于“出版”概念,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A.对图书的编辑、印刷和发行活动

B.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C.生产、制作作品并传播的活动

D.将已有的作品生产为出版物的过程

【答案】B

【解析】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

3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是其使用价值(  )。[广东财经大学2019年研]

A.与社会效益相对立

B.能产生利润,避免亏损

C.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效用

D.与社会效益相一致

【答案】C

【解析】C项,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是其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前者集中体现在优秀出版物中,后者集中体现在劣质出版物中。一本荒诞、淫秽的图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没有效用的废品。其实不然,它同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某些人某种精神生活的需要,甚至还可能成为某些人竞相购买的热门商品。但是,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

4下列行为中,属于正规出版活动的是(  )。

A.研究员李某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物价涨跌原理》一文

B.大学教师王某在参与编辑的学报上发表自己的一篇论文

C.编辑张某把自己的作品印了5 000册,以每册20元的价格卖出

D.公司职员郭某购得新加坡出版的《天地》一书,将其自费印刷500册,分送亲友

【答案】B

【解析】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B项具备出版活动的三个要素。

5最早提出“出版学”这一名词的人是(  )。

A.郑振铎

B.张元济

C.王云五

D.杨家骆

【答案】D

【解析】最早在文章中使用“出版学”这个词的是中国人杨家骆。他在1931年出版的《图书年鉴》上撰文认为,“出版事业志”中应该反映出版学的研究内容。可惜他的设想因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

6出版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  )的竞争。[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A.内容

B.规模

C.价格

D.资金

【答案】A

【解析】出版物是精神生产活动的成果,承载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同时它们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成果,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这种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特有的属性。在出版物的两种属性中,精神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出版物直接影响的领域,不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而是精神领域。出版物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与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来间接地实现。众多的传世名著,无一不是以其精湛的内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7出版物只有作为(  )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实现价值。[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A.商品

B.学术作品

C.文学作品

D.艺术作品

【答案】A

【解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又是一种商品。它凝结的劳动具有一定价值,而这种价值只有在出版物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之后,才能得到实现。因而,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又表现为商品属性。

8关于出版物的属性,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版物既具有精神产品属性,又具有物质产品属性

B.出版物的生产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与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完全一样,所以它只具有物质产品属性

C.出版物只具有精神产品属性,因为它只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D.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来自它的物质产品属性

【答案】A

【解析】出版物是精神生产活动的成果,承载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同时它们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成果,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这种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特有的属性。

 

9开展出版活动的首要条件是(  )。

A.资金充足

B.有市场需求

C.复制技术成熟

D.有作者创作的作品

【答案】D

【解析】精神文化资源,指作者创作的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成为其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条件,是开展出版活动的重要条件,但并非首要条件。

二、简答题

1我国怎样进行选题的管理?[南京大学2019年研]

答:国家对出版单位选题方面的管理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项制度:

(1)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

①年度出版计划是出版社准备在某一年度安排出版的产品计划,有时也称“年度选题计划”。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属于保障图书质量的出版宏观调控机制中预报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出版社的年度出版计划应经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审核后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

②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出版社应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制定出版计划,先报主管部门审核和批准,再送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出版社如在年度出版计划已经审核、备案后还要增补选题,须在发稿前一个月将选题计划报送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审核。特殊急件须随时报送审核。

③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是出版行政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这一制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出版活动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根据规定,出版社未将年度出版计划上报备案或在出版物出版后再补报计划,都将受到行政处罚。

(2)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①重大选题是指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出版管理条例》中规定了15种重大选题。《出版管理条例》规定,涉及重大选题、未在出版前报备案的,不得出版。

②出版单位违反重大选题备案办法,未经备案而出版属于重大选题范围的出版物,无论内容有无问题,一律先停止出版发行。同时,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该出版单位按照规定办理申报备案手续,待查实问题后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并责成出版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3)选题名称更改备案制度

选题一经批准,编辑在选题成形物化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选题批复的意见执行。如果编辑在执行选题计划的过程中发现原有的选题名称需要修改,必须履行选题名称更改的报批手续。

(4)增补选题计划制度

增补选题作为年度选题计划的补充和延伸,是出版社根据一个时期的市场特定需求策划、申报的选题。与年度选题计划的选题相比,增补选题有延伸性、即时性和针对性三个特点。

(5)书号实名申领制度

①书号实名申领是指出版单位在图书出版活动中按书稿实名申领书号,有关部门见稿给号,一书一号,规定出版单位在按规定完成书稿“三审”程序后,方可进行书号实名申领。

②对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等重大题材作品和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重大选题,要严格执行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管理办法和图书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在履行重大选题备案手续后方可进行书号实名申领。

③国家对于书号、刊号的管理规定主要有:书号、刊号不能相互替代使用,书号、刊号不得“一号多用”,严禁买卖书号、刊号。

2选题计划的作用和类型是什么?[北京印刷学院2019年研]

(1)选题计划的作用

选题计划是出版社一切计划的基础。选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出版社形象的优劣和经营效益的好坏,选题计划的作用包括:

①优化出书结构

出书结构反映出版社所生产图书的各种比例关系,包括品种结构比例,门类结构比例,重点书与一般书、大型书与中小型书的比例,初版书、再版书和重印书的比例等。这些比例关系应该体现在出书的品种数量、印数、印张数量、总定价、利润、利润率等指标中。出版社要根据确定的经济目标和追求的方向,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使自己的产品结构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达到最优。

②确定出书规模

出书规模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更取决于出版社自身的能力;出版社的能力又不仅受到作者力量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力量的制约,还受到出版社的品牌、出书方向、销售渠道、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计划的制订要使出版社在保证出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出书规模、出书周期,合理调整各类图书的比例关系。建立在正确估量人、财、物等资源基础上的计划,可使出书规模和发展速度比较切合实际。

(2)选题计划的类型

①按提出计划的主体,可分为:a.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的选题规划;b.出版单位制订的选题计划。

②按计划的时间跨度,可分为:a.长期选题计划,又称“选题规划”,一般有三年规划、五年规划,而出版大型工具书或丛书的出版社需要制订十年乃至更为长远的规划;b.年度选题计划,又称“年度出版计划”,包括出版社打算在某一年度正式实施的选题品种,其可操作性强,要列出选题名称、作(译)者、字数、估计印数、责任编辑、发稿时间、出书时间等。

③按计划包括的选题范围,可分为:a.综合性选题计划;b.专项选题计划。常见的选题计划通常是综合性的。

④选题计划还可以按照出版物的学科门类、使用功能或者重要程度划分。

3我国出版业的特点有哪些?[北京印刷学院2019年研]

答:我国出版业是从事社会主义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这个性质决定了我国出版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出版业从事的是组织出版物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在我国,出版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要为促进经济增长、加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自己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我国出版业是一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意识形态性,是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安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

出版业为了组织出版物的生产和传播,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出版产品只有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实现价值。因此,我国出版业又是一种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经济属性。其按照价值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参与市场竞争,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3)富有文化创意价值

出版活动的对象和成果主要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内容,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出版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向社会传播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根本上决定着出版业发展的内容资源,从而决定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4)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从事广义上的信息的收集、整理、积累和传播活动,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带来了出版业的重大进步;出版业总是迅速地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出版生产力。

(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出版单位分为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和经营性出版企业单位两大类。对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其他出版单位转为企业体制。国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发展公益性出版事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发展经营性出版产业。

4什么是出版,开展出版活动的条件有哪些?[河北大学2015年研]

答:(1)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2)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①精神文化资源:指作者创作的作品。出版活动要以“已有作品”作为选择加工的对象,离开了“已有作品”这一精神文化资源,编辑的开发工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精神文化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成为其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②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必须由合格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对“已有作品”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和表现形式设计,才能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必须有供复制产品用的机器设备、能源等物质资源,而传统出版还需要厂房、原材料等,此外,还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如技术设计人员、生产工人、管理人员等,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个阶段也负有监督物质产品生产质量的重任。

③流通传播资源:将出版物从出版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工作来实现,需要具备许多资源,如信息、网点、机构、渠道、人员、设备等。

④市场资源:出版物的消费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出版物的消费需求形成的出版物市场,既是出版工作者劳动价值实现的场所,又是促进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由一定规模的出版物消费需求构成的出版物市场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的重要条件。

5出版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

(1)编辑

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创作过程,不属于出版活动,但是出版活动的前提。

编辑是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的过程。这种选择、优化是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进行的。编辑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所选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

(2)复制

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出版物生产中最常用的复制方式有印刷、翻录、光盘压制、集成电路卡制作、计算机下载等。

出版活动中的作品复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都是为了使已经编辑加工好的作品形成若干复本,并使其中包含的精神文化内容具有能供消费者阅读或使用的某种物质载体形式。只有经过复制,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3)发行

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6论述出版工作与社会的关系。[河北大学2015年研]

答:出版工作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出版与社会的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发展对出版工作有决定性影响;其二,出版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1)社会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决定性影响

①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工作的命运

出版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因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给出版工作设定了活动舞台和生存条件。政治制度开明,政治环境宽松,出版工作就活跃、兴旺;政治制度专制,政治环境恶劣,出版工作就凋敝、衰落。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工作提供物质条件

出版物一般属于发展资料,某些特殊的出版物则兼具享受资料。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各种物质资料不但能满足人们对基本生存资料的需求并且还有剩余的程度时,才有可能为出版工作提供各种物质资源,出版物也才能成为人们广泛消费的对象。

③科学技术是出版工作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科学技术不但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推进积极影响出版工作的发展,畏怯还通过对出版技术的不断改进,直接促成出版革命的发生和出版业的发展。

④社会文化的发展对出版工作提供活力

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只能来自社会,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是出版工作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出版工作在不同国家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巨大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文化资源存在很大的差距。

(2)出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①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出版工作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a.引导社会舆论。出版对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集中表现在对思想舆论的导向上。出版业向社会提供大量出版物,能营造一定的思想氛围,从而形成某种舆论导向。b.培育思想信念。出版物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成果,影响着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我国出版物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出版工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自身的发展能为社会经济作出贡献,而且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能动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a.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促进人们更新经济观念,推进经济发展。c.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出版工作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推进作用,主要在于发现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并组织、促进其迅速传播和应用,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同时,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技术能力。此外,在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素养,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④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化传播,出版工作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主要表现为:增进文化积累、促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7如何认识出版工作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两者的关系?[武汉大学2014年研]

答:(1)出版工作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出版物是具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精神产品,在传播、积累文化成果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出版工作的文化性在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工作的劳动对象出版物具有商品性,出版物作为一种商品存在、流通于社会;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的阶段。

(2)在出版工作的两重属性中,文化是目的,文化性是其本质属性,是出版工作的主要性质;经济是手段,经济性是其非本质属性,是出版工作的附加属性。

(3)出版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出版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因为出版活动的基本功能是传播文化,出版产业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出版单位存在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文化贡献。

8出版物的种类有哪些?

答:出版物就是已出版的作品。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将出版物分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五大类。

(1)图书,是指主要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以重印的非连续出版物。

(2)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的散页连续出版物。它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是反映和引导舆论的宣传工具,同时也传播知识,为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提供服务。

(3)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以纸介质为载体,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

(4)音像制品,即以电、光、磁介质为载体,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将图、文、声、像记录下来经编辑加工后,通过视听设备播放使用的出版物。

(5)电子出版物,即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

9从制作方式的角度来看,现代出版物的种类有哪些?[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现代出版物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从制作方式的角度可以将现代出版物分为以下四种:

(1)印刷型出版物

印刷型出版物,是指通过印刷方式将文字、图像或其他符号复制到纸张上所形成的物质产品,主要有图书、报纸、期刊等。

①图书,是指内容稳定、成册装订的非连续出版物。它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出版物。

②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每月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

③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出版的连续出版物。

(2)音像型出版物

音像型出版物,是指通过光学、电子技术等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复制到磁性材料、感光材料或其他非纸材料等载体上所形成的物质产品。主要有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激光视盘等。

(3)缩微型出版物

缩微型出版物,是指通过摄影方式将文献资料拍摄到感光膜载体上,经过显影、加工、拷贝等流程所形成的物质产品。主要有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等。

(4)数字型出版物

数字型出版物,是指通过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利用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的物质产品。从是否封装的角度来区分,主要有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两种。

①电子出版物,是指封装式的数字型出版物,出版后通过出版物流通渠道进行流通。

②网络出版物,是指存在于网络上的开放式数字型出版物,它无须封装,出版、发行等环节均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

三、论述题

论出版工作的文化积累功能。[武汉大学2014年研]

答:(1)文化积累是指文化通过各种文字载体的形式传承积淀的过程,主要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纵向扩散的过程,也是保存旧文化和增加新文化的发展过程。出版工作的文化功能有文化选择、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积累。

(2)对出版活动而言,文化积累包括信息积累,信息积累是文化积累的前提条件,文化积累是信息积累的必然结果。文化积累具有清晰性、确定性和恒常性,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出版工作中的文化积累功能具体包括:

①积极的文化介入精神

出版工作中编辑的职责是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编辑在出版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介入精神,是编辑文化积累意识的反映。文化积累价值,对提高编辑的选题层次具有指导作用。有了这种意识,编辑就会以积极的文化介入精神选题、组稿,建构良好的文化体系。编辑的文化介入精神还表现在文化导向上,人类文化经常受到“黄色文化”“黑色文化”等有害文化的冲击,为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编辑必须抵制那些有害文化,积极扶持和培养优秀文化。一个出版社出版一本大失水准的书,一份期刊发表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都会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降低文化积累的水平,为提高科学文化的价值,出版工作中编辑必须对稿件的质量严加把关,严格载文标准,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以利于提高文化积累水平。

②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

文化积累需要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将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成果迅速输入社会文化传播体系,使其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积累;另一方面则是要对那些没有价值的文化糟粕予以剔除淘汰,以达到净化文化积累的目的。出版工作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体现在编辑加工上。编辑加工的目的是使信息有序化、载体化,以利于信息传播和文化积累,为此,必须努力消灭一切错谬。严谨缜密的科学精神,是出版工作主体精神的体现,丧失了这种精神,出版工作就失去了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这种精神,就能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实现出版工作的文化积累功能。

③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没有人,就没有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期刊、报纸、出版社、电台、电视台,这些传播媒介都是发现和培养人的园地,大量杰出的人才都是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崭露头角并为社会所认可的。出版工作在发现和培养人才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对那些虽然尚显稚嫩、但却很有潜力的未来人才,要大力扶持,这更能体现出版工作的文化积累功能。编辑的人才意识是文化积累意识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注重前沿选择

出版工作的前沿性选择,具有积极的文化积累价值,选择的质量决定文化积累的质量。文化所特有的层累性,要求编辑不断地将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加以传播,从而使科学知识不断地递进、积淀。在这一过程中,纯粹意义上的重复旧有的理论知识是毫无文化积累价值的,只有那些探索性的、初次出现的理论才具有文化积累价值。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前沿选择都具有文化积累价值,在前沿选择中,只有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才具有文化积累价值,文化积累表现为对科学前沿的过滤与筛选,它是提纯与精馏,而不是杂烩与混淆。前沿选择与文化积累表现为互动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高质量的前沿选择,提高了文化积累的质量;反过来,高质量的文化积累又将科学推向新的前沿。文化积累是指导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意识,在任何时候,文化积累意识都具有实际意义。我们应当牢固树立这种意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编辑工作,为人类的文化创造与积累做出贡献。

(3)充分重视文化积累

出版物能将各类文化成果记录、储存起来,使这些文化成果一代代流传下去。悠久的中华文化主要是通过书籍来传承的。出版工作者要着眼于长远,努力规划出版能够长期流传的文化精品。要努力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宝库添砖加瓦,为文化积累多作贡献,为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搜一搜

回复关键词【复旦大学335】或【复旦大学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