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
2. 全国名校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考研指导书
1.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AI讲解
书籍目录
2015年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1年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0年西南大学60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9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8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6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5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4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3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2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1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0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2015年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分每题,共50分)
1等温线
2.信风带
3.海水盐度
4.山麓面
5.生态因子
6.土壤垂直带谱
7.水位
8.风化作用
9.降水量
10.温带草原
二、简答题(10分每题,共50分)
1简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
2.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3.简述沼泽水的水文特征。
4.简述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
5.简述不同岩性的碳酸盐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三、论述题(25分每题,共50分)
1论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自然地理学的可能贡献。
2.论述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015年西南大学62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5分每题,共50分)
1等温线
答:等温线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其间隔按需求而定,等温线愈密温度梯度愈大,反之愈小。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表示,封闭的等温线表示温暖或寒冷中心。
2信风带
答:信风带是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盛行风带之一。信风带是南北纬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的气压梯度导致副热带高压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预测的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
3海水盐度
答: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由于海水的主要固体含量是稳定的,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元素作为衡量其他元素和盐度的标准。
4山麓面
答: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山麓面与岛状山地貌组合是地貌相对稳定情况下干燥剥蚀作用形成的晚期地貌特征。
5生态因子
答: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6土壤垂直带谱
答:土壤垂直带谱是指山地土壤各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其他主要土壤带称为建谱土带。土壤的垂直带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类型。
7水位
答: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8风化作用
答: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它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9降水量
答: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雪、雹,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愈多,降水强度愈大,气象部门以一定时段内降水的数量特征用以预报未来的降水量变化趋势。
10温带草原
答:温带草原是主要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一般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温带草原主要有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
二、简答题(10分每题,共50分)
1简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
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各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2)生态系统具有单向能量流动,循环式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基本功能。而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都必须以系统的有机质的产生为基础。
(3)生态系统有机质的生产包括初级生产者和次级生产者两个主要的过程。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有机质的初级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利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植物性物质的生产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生产。
②生态系统中除植物进行初级生产外,各级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利用初级生产的物质进行同化作用,把植物性物质转化为动物性物质,使自身得到生长、繁殖和物质能量的存储,这是动物性有机质的生产,称为次级生产。两次有机质生产中能量的流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
2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答:(1)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可或缺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2)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母质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等,这些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因此土壤形成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的矛盾统一。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质大循环使岩石风化成成土母质,生物小循环不断的从地质大循环中累积一系列生物所必须的养料元素,使岩石风化产物脱离木制阶段形成土壤,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两个循环过程同时并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土壤补丁的运动和发展。
3简述沼泽水的水文特征。
答:沼泽是指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
沼泽中生长各种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层。在沼泽物质中,水占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炭)只占5%~10%。
(1)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①水体沼泽化: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过程与此相似。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终导致河流沿岸沼泽化。
②陆地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表现为多种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藓沼泽,这是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邻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厌氧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厌氧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这是草甸沼泽化。
(2)沼泽水文特征
①沼泽一般排水不畅,加以植物丛生,故沼泽水的运动十分缓慢。沼泽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融雪水和地下水。蒸发是沼泽水的主要损耗方式。沼泽中的泥炭层毛管发育良好,可使数米深的地下水上升至地表,而泥炭层吸热能力强,有利于蒸发的进行,所以沼泽的蒸发比较强烈,蒸发量大于自由水面。泥炭中的水流动很缓慢。
②苔藓沼泽中的潜水面多是中间凸起,周围逐渐低落,潜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融雪和秋季气温下降时,形成两个高水位。夏季气温高、蒸发强和冬季缺乏地表水补给,又形成两个最低水位。
③径流极小也是沼泽水文特征之一,因此沼泽对河流的补给作用比较微弱。沼泽对水分的滞蓄可调节径流,缓解洪峰。
4简述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
答:(1)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是一种平均的概念。
(2)日照、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等都是气象要素,用以表示一段时间的平均状态,就成为气候要素。
(3)气候系统包括所有气候及其变化的特性和过程。一般把气候系统的特性概括分为
①.热力学特性,计有气温、水温、冰温和地温;
②.运动学特性,包括风、洋流及相应的垂直运动和冰块的运动;
③.含水性,指空气含水量或湿度、云量和云中含水量、地下水、湖泊水位,雪的含水量、陆冰与海冰的含水量;
④.静力学特性,包括大气和海洋的压力和密度,空气成分、海水盐度及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
(4)气候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除物理过程外还有复杂的化学、生物过程等,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有着复杂的反馈机制,并构成了一个耦合的气候系统。
5简述不同岩性的碳酸盐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岩溶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崩塌、坍陷、堆积等过程,亦称为喀斯特作用。
(1)水中含CO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O2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当水与空气中CO2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3将发生沉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O2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而岩溶作用强。
(2)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卤化物盐类如岩盐与钾盐,均属可溶性盐类。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盐类最大,硫酸盐类居中,碳酸盐类最小,但喀斯特地貌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
(3)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三、论述题(25分每题,共50分)
1论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自然地理学的可能贡献。
答:(1)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目的是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其实质表现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全过程,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自然地理学关于人类的地理学,这一学科以地理环境整体特征与要素间相互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固有优势,在人地关系研究中也得到充分发挥。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积极跟消极两方面的内容,合理的人类活动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利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损害甚至毁灭人类文明。新型城镇化是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让自然环境长期为人类所利用。
(3)当今环境污染空前严重,新污染源和污染物不断增加,污染范围日益扩大。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已明显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在此严峻现实下提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赋予地理学研究重要的使命,即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审视人地关系,建立科学的、综合的区域开发理论。自然地理学已经认识到,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人类本身的发展,必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承受力和容量;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行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而不是以其个别组成要素为出发点;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4)新型城镇化要求自然环境与人类协调发展,在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地理学是对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科学,更是关于人与地,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资源环境进行评价,并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整治方法的科学。因此地理学的发展与研究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2论述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答:(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科,是研究自然环境或与其组成部分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与认为环境。资源环境是自然界一定时空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表现为各种互相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资源环境包含于自然环境之中,属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2)地理学的任务包括: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由此可见资源环境是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则是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资源环境中所产生的社会资源环境。
(4)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等同,资源环境的重点在于资源环境的开发配置与利用,而地理学则更侧重于人地关系的机理研究。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促进自然环境、资源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更多内容,请点击获取:
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737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