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3. 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复旦、武大等)
4. 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暨大、川大等)
5. 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人大、北大等)
考研指导书
1. 2026年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用教材
2. 2026年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18年西南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及详解
2019年西南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及详解
2021年西南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2022年西南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2023年西南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部分内容
2018年西南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舆论监督
2新闻价值
3深度报道
4两级传播理论
5主流价值观
二、简答题
1简述媒体融合的含义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三、分析题
材料:共享厨房。要求围绕报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分析文章。
四、评论题
材料:人工智能。根据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自拟题目。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舆论监督
答: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舆论监督的主要监督对象是政府和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一种自下对上的监督。舆论监督常与新闻媒体联系在一起,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但舆论监督并不能直接与新闻媒体划等号,因为新闻不一定是舆论,新闻媒体只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一种工具。舆论监督的功能大致为:①监视社会环境功能;②社会调整功能;③社会控制功能;④社会制衡功能。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①时新性。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②重要性。新闻事件与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害有密切关系。③接近性。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包含这些要素的事件往往具有新闻价值。⑤趣味性。新闻事件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
3深度报道
答: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地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具有以下特征:①重要性。深度报道的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深度报道的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求满足实际工作和广大受众的需求。②完整性。深度报道既回顾过去,又剖析现在,也预测未来。③深刻性。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事件)深层的内涵与本质。④综合性。深度报道的综合性往往表现为体裁的综合、手法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等。⑤知识性。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知识,以满足受众需求。深度报道对的篇幅一般稍长,也可大、中、小结合并举。
4两级传播理论
答:两级传播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子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其意义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5主流价值观
答:主流价值观是指在社会各种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具体到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指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倡导、推行的,为我国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的价值观。从内容上看,它以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为根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干和主体,以其他优秀价值观为枝叶。传媒业应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简答题
1简述媒体融合的含义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答:(1)媒体融合的含义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体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它不是单纯媒体形态的融合,更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大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上讲,“媒体融合”指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而广义上的“媒体融合”则包含一切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汇聚和融合,如媒介形态、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2)媒体融合对新闻业的影响
①新闻主体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媒体不断融合,人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信息源,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分享观点。新闻的提供方不再仅限于新闻机构,还可以是个人与团体。
②新闻传播流程整合化。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的采集与编辑多是通过跨媒体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利用流程整合的优势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新闻发布途径,新闻建构与采编的方式也具有了多样化的特点,逐渐形成新闻传播的产业链,不仅提高了新闻制作的效率,还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
③新闻接收终端一体化。媒体融合改变了新闻信息的接收终端形式,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设备接收新闻资讯,并且可以实现实时共享。接收终端的一体化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个性化需求,人们可以接收到文字、图片以及影像相融合的新闻。
④新闻传播经营方式综合化。媒体融合下新闻采编制作各流程的整合,减少了新闻制作的资金投入,提高了新闻传播的经济效益。
⑤新闻传播产权结构多样化。媒体融合背景下,相同内容的新闻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新闻传播平台进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产权逐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媒体融合的推动下,传统媒体企业逐渐转型,创新经营活动的方式,通过收购或者合并的方式来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答:(1)新闻真实性的含义
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即单个真实),而且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即整体真实)。“本质事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新闻真实性的要求:①基本要素准确无误;②引用材料准确可靠;③背景材料全面真实;④综合概括符合实际;⑤解释评述实事求是。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在我国坚持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如下:
①只有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④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新闻媒体才能具有权威和公信力。⑤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三、分析题
材料:共享厨房。要求围绕报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分析文章。
答:
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
所谓“共享厨房”,也可理解为“中央厨房”,原本是指一些连锁餐饮企业集中采购、集约化生产半成品或成品的生产场所。新闻传媒业借用了“中央厨房”的概念,指的是采集同一个内容素材进入全媒体数据库,媒体根据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最后,按照介质特点、传播需要,通过多种媒介逐级发布、传播。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实现新闻信息的多级开发,以提高传播效果,节约传播成本。“中央厨房”就是融媒体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需要建好用好。
一是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中央厨房”的功能定位问题。在融媒体采编发网络中,“中央厨房”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应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中央厨房”的设置,有利于实现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全媒化。
二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怎么建。这涉及“中央厨房”的硬件、软件配置问题。①“中央厨房”要有一个工作平台,保障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代表集中办公,构建采编发大平台架构,做到人员混合编排、一体办公。②要有一个技术支撑体系,打好底层技术基础,配好硬件设施,为采编发网络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技术保障。③要有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加强新闻资料库建设,汇集各种素材资料,集成各种编辑软件工具,为记者创作多媒体稿件提供支撑。④要有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及时作出评估,发现舆情热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对“中央厨房”建设来说,这“四个一”是基本标准。各媒体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坚持基本标准,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央厨房”建设的内容。
三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怎么用。这涉及日常运行机制问题。建好“中央厨房”的硬件设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新的运行机制。要按照“中央厨房”的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合作制度,确保“中央厨房”与采编发网络紧密结合、无缝衔接。
“中央厨房”虽好,但建设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每家媒体、每个地方都单独研发技术系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可考虑建立媒体技术合作共享机制,推广运用较为成熟的技术系统。
四、评论题
材料:人工智能。根据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自拟题目。
答:
为人工智能注入更多安全基因
大数据杀熟、技术黑箱、算法偏见等专业名词,正在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引来人们的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伦理问题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人工智能研究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段时间,一款AI换脸软件持续刷屏。该软件通过获取人脸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将影视剧、综艺节目片段中明星脸换成用户的。然而,在满足了用户短暂的娱乐心理后,软件中所设置的灰色条款引发了用户对于自身肖像权和信息安全的担忧。同时,软件的换脸行为是否对影视剧、综艺节目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仍有待商榷。这场讨论,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反思。
放眼当下,借助人工智能,企业赋予每个用户的偏好和行为以大量数据标签,摸透用户甚至超过用户对自己的了解;在社交媒体中,人工智能将观点相近的内容反复推荐给用户,逐步加剧偏见强化;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不同的消费者购买同一件商品的价格不同,有被“杀熟”之嫌……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带来了技术滥用、信息安全等问题。可以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智慧大爆发”带来的工具伦理性问题一直未被解决,进而造成个人隐私泄露、法律伦理困境。如何确保安全、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亟待整个社会求解。
日前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与法治导则(2019)》,从算法安全、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社会就业和法律责任等五大方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提出安全与法治应对策略。这是人工智能行业对于社会诉求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行业对于自身技术发展安全性的一次深刻思考。也许,技术的不断革新可以破解现存的“技术黑箱”,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是,把安全性作为其技术发展的考量标准,把握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把握市场伦理和技术伦理的统一。
实现技术可用、可靠、可知、可控,首先要在人工智能的商业考量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必须明确的是,利用技术的主体和收益方应是人本身。发挥技术优势去弥补行业短板,理应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让人工智能在商业价值与人文价值中求得平衡。同时,更要让人工智能处在一个公平、安全的市场伦理下发展。技术应当存在伦理边界,技术发展和市场伦理的底线就是公平和安全。一方面,新的产品和技术应当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性能达到合理预期;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应确保数字网络、人身财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安全。
智能时代的大幕正在拉开,“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交通”……不断打破着各个行业的发展瓶颈,重塑着不同产业的生产模式,更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拓展了更多的智慧空间。为人工智能注入更多的人文与安全基因,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向安全、可靠、可控的方向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作者:付千也)
更多内容,请点击获取:
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736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