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2. 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考研指导书


1.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西北政法大学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 兄弟院校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西北政法大学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

1.正名

2.非命

3.元气

二、浅析(15分一个)

1.反者道之动

2.庄子“逍遥游”

三、论述(30分)

朱熹心性论

西方哲学

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

1.米利都学派

2.笛卡尔

3.《精神现象学》

二、浅析(15分一个)

1.洛克的经验论

2.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三、论述(30分)

四、因说与四假象说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710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

1.正名

答: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2.非命

答: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3.元气

答: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二、浅析(15分一个)

1.反者道之动

答: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老子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他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终还要复归于“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

(1)“反”的含义

①相反

“道”之动向自己的反面转化。“道”生万物的过程即由无限落实到有限、从没有形质转化到有形质,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

②反复

“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道”生万物,但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运动。

在“相反”和“反复”之间,老子显然更重视“反复”。

(2)“道”的运动变化

①“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大”);

②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

③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反”);

④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3)“反者道之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它不但决定了老子整个思想的基调,而且成了他观察纷纭的现象世界和处理人生问题、政治问题的法宝。

(4)老子以“反者道之动”思想观察现象世界所获得的洞见

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一切事物均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无论天地也好,人也好,现象的世界都像那飘风骤雨一样瞬间万变,没有什么能够持久长存。

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变动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间有区别、有对立。在经验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的对立面经常相互转化。本源之“道”能够从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再从有形质恢复到无形质,充分说明对立面相转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

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老子对“道体”和各种具体的事物均抱有一种相当深邃的辩证观念。他不但认识到事物之间充满各种各样的相对性,而且还发现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的辩证观念对后来的许多学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庄子“逍遥游”

答:(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庄子的“道”,是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差别与对待而确立的,“道”作为一种精神意境也必由超越经验世界的对待关系中求取。

①人在世而为世所拘限的原因

依《庄子·逍遥游》所说,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

②出世之法

惟有“无己”(不执著个我)、“无功”(不留恋功业)、“无名”(彻底舍弃名位)的人,才可以超出一切对待关系,与“道”冥合为一而作逍遥游。

③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

庄子以神人、圣人称谓得以成就逍遥游的人,显示了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

a.儒家以贤圣论人格,透显出对世间道德生活与秩序生活的关爱;

b.庄子却以出离世间污浊为所愿,向往漂泊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2)“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论“道”

庄子以齐同万物、齐同是非论“道”而不以最初本源论“道”。

a.“小隐”

在以“道”作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为避居山林的逃世遁世追求。庄子认为这种出世只属“小隐”。“小隐”把世间与出世间截然分割开来,还是处于对待中。

b.庄子之“大隐”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因此,庄子实际上是以世间为出世间的。

②以世间为出世间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意义。因而,庄子认为在世、与世俗处,却不将世俗的是非、善恶区分当真,即可出世。

(3)庄子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的荒诞与自嘲

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然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很荒诞的。故庄子有强烈的荒诞意识、嘲世与自嘲的精神。在庄子笔下,那些得道的真人,都是形体残缺之人。这即体现为一种“自嘲”。在庄子看来,人一旦视世间为荒诞,在世间中,便可以通过游戏人间的方式而出世。

②庄子游戏人生的态度和意识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这种顺适一切的态度就表现为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庄子“处乎才与不才”、可与不可、用与不用之间的态度,也为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

(3)庄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开启的这种对自然——本然、对本真与自由追求,曾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心理产生过深刻影响。在魏晋风度、明末士风中,人们更可以品味到庄子的神韵。

②影响产生的原因

a.庄子的学说并不仅仅源自于对特定社会生存境遇的焦虑、反省;

b.是对人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存在这种具有“一般”、“普遍”意义的焦虑与反省。

③人类与生俱来的矛盾、困顿与迷失

人惟有进入社会、被文化,人才得以与动物拉开距离成为人;

人进入社会即意味着必须接受对待关系的约束并改变自己,人被文化即意味着必须受到“装饰”并被理性化。这都会使人失去自然——本然性情,丧失本真与自由。

庄子所表达的,庄子影响于后人的,就是人类的这种困顿与迷失。

三、论述(30分)

朱熹心性论

答:(1)中和之道

①朱子认为于静中体验未发只是尽了中道,而对于和道则言有未至。因此他要求通过理会的方法去认识万物之理,在曲成中节中践履和道。

②朱熹认为,未发之中为性,是心之体;已发为情,是心之用;心主性情,贯通于已发未发之间。因此,要通达已发未发之旨、中和之道,心必以敬主性情,在日用处省察推明,这就是用敬、致知的为学功夫。

(2)朱子论“性”:继善成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①“性”的多重含义

a.天命之性、本然之性,是人物得之于天命而禀受在己之“德”,因为天地之理相通,所以也称为理性;

b.气质之性,相对于天命之性,并非别有一性,不过是从气质之禀受而言,指理气一体浑成而在人物之性。

②“继善”与“成性”的区别与联系

“继之者善”是一个公共底,不从人物的私禀而言;“成之者性”则与此对言,是生物得来,人物所禀,自家得来的道理,因其在人生且与气质浑成一体,故谓之性。

③“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与联系

a.理与气本不相杂,但从理气浑成一体言之,则可以“杂”言理气共成一物。

b.本然之性即在气质之性中,气质之性不得别为一性。这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贯通处。

c.天命之性无有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人物既生来已具气质,因此亦必天生即有善有恶,而无有不善的天命之性则是一超越的存在者。

d.朱子进一步认为仁、义、礼、智之性体,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用而发见于外。由未发之性体到已发之情用,朱子特重发明“心主性情”之道。

(3)朱子论“心”:心与理一,心主性情

①“心”

朱子认为,人之身体与感官都流之于心,“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对人自身来说,心是人主宰自身的所以者,最有高度的自主、自由。

②心与理一

a.前提条件

心与理一的前提条件是“解蔽”、“涤除玄鉴”,而蔽心之“尘垢”主要是指“人欲”。朱子教诲人要“明天理,灭人欲”。因此朱子也特别强调“精一执中”的操存涵养功夫。

b.内涵

朱子认为“心与理一”,但并不认为心即是理;心性就其合处而言“固只一理”,但分析开来,心是心,性是性。“心有善恶,性无不善”;性只是理,情是已发之用。性为体,情为用,“心统性情”而主其体用。

③心主性情

a.“主”字更凸现了本心之全体作用,把心体的知觉能动及自由主宰的特征彰显出来。

b.从仁性的角度来说,朱子认为仁是“心之德,爱之理”。因此仁既为未发之中体,亦为发而皆中节的和理。

西方哲学

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

1.米利都学派

答: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2.笛卡尔

答: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曾参加过日耳曼三十年战争,1629年定居荷兰,1649年应瑞典王后邀请赴瑞典讲学,次年卒于此。笛卡尔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是二元论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是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3.《精神现象学》

答:《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二、浅析(15分一个)

1.洛克的经验论

答:洛克的经验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认为人的知识并非来源于天赋观念,而是来自于经验。提出“白板说”。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一样,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痕迹和记号,便形成了后天的知识和观念。

(2)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包括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两个方面。

感觉的对象是外界事物,反省的对象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洛克坚持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认为在心灵有感觉时才会有观念发生,在感觉和反省的关系上,他主张只有当感觉发动而产生了心理活动时才会有反省。

(3)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

经验是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它们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观念。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4)知识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即对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观念之间有同和异、关系、共存或必然联系、实在的存在四种关系,理智根据这四种关系来组合知识。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知识的实在性标准是观念与事物真相的契合,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除了实体观念外,一切复杂观念都是与自身相契合的。人类知识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2.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答: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这是其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从本体论来的角度看: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现象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即理念世界。

(2)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三、论述(30分)

四因说与四假象说

答:(1)四因说

“四因说”是指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提出的主张。他认为任何事物的生存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①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②形式因有两种含义:一是内在形式,它是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样子。内形式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③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是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生存。

④所为因即目的因。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存在,总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

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合而为一,四因就变成了二因,即质料因和形式因。三因合一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不仅突出了形式的地位和作用,也为第一哲学讨论实体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质料和形式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但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了。

(2)四假象说

四假象说是指培根为批判经院哲学而提出的哲学理论。假象是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象分为四类,即“种族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和“剧场的假象”。

①“种族的假象”是人类的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掺杂了许多主观成分。

②“洞穴的假象”是个人因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

③“市场的假象”是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

④“剧场的假象”是因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

培根的四假象说理论给经院哲学以沉重的打击,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化和片面化的根源,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培根认为“假象”的危害虽大,但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正确地使用理智,弄清错误产生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假象”,获得可靠地知识。

更多内容,请点击获取:
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72354.htm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