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854新闻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详解

考研指导书


1.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马工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课后习题

3. 马工程《新闻采访与写作》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854新闻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15年湖南大学854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4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湖南大学854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湖南大学854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2011年湖南大学854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湖南大学854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2009年湖南大学836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2008年湖南大学841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2007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2006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善)

2005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善)

2004年湖南大学47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2015年湖南大学854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报道策划

2、人物特写

3、社论

4、媒介生产管理

5、媒介产业整合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盛行。请联系实例叙述数据新闻的特点及发展要求。(湖南大学2015年研)

2、电视评论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创新电视评论的形式,让其更好地发挥电视语言优势。

3、APEC会议期间,车辆限行,11月2日-13日,“APEC蓝”如期而至,“抬头便是蓝天,转角就是风景”。但不久之后,雾霾复至。谈谈你对“APEC蓝”及之后雾霾的看法。

三、实务题(每小题40分,共80分)

1、雅鲁藏布江的臧木水电站开始发电,结合材料写消息。

2、关于湖南日报集团旗下的报纸、网络、广播媒介融合的材料。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媒介融合内涵意义的理解。

(2)有人说,与新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生存的不二之路,你认为多么?为什么?

(3)根据材料,说明湖南日报集团是如何进行媒介融合的?对报纸媒体有什么借鉴?

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报道策划

答:报道策划是指对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以及严密的设计和规则,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串联起来的过程。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新闻策划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新闻传播行为加以谋划,从而使之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它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排斥主观能动性。有学者认为,新闻策划一语应改为“报道策划”,因为“新闻”是不能被策划的。

2、人物特写

答:人物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是指以文艺手法写所报道的人物,再现场景和气氛,使之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要求完全符合事实,不容许虚构。亦为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的形式之一,写真人真事,可以在细节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在选材上,人物特写注重再现生活中的画面,放大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有意义、有情趣、有影响的一两个场面或片断,以说明事件如何发生及当时情形怎样。在结构上,人物特写以概括性导语开头,点出部分要点,将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或以特写镜头开始,逐步过渡到实质,最后才突出主题。在角度上,人物特写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细察局部,从一点一面插入放大,出奇制胜。

3、社论

答:社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指导性。党报的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在所有评论体裁样式中,社论的规格最高,直接代表媒介编辑部发言,是最具权威性的评论形式,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还代表同级政党组织的意见;社论的内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主要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或重大问题议论表态,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社论发表的位置最为显著和重要。

4、媒介生产管理

答:媒介生产管理是指研究媒介管理者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媒介员工的工作和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来达到既定的媒介发展目标的过程。媒介生产管理涉及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属于管理行为,不同的管理行为反应不同的管理风格,不同的管理风格又可以产生不同的管理绩效。媒介员工属于管理对象,但不是没有血肉的被动工具,而是富有感情的能动主体,因此让他们心情愉快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目标是媒介组织致力达到的目的,是媒介组织的基本构成元素。没有目标,媒介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媒介组织必须为达到其目标而取得和利用必要的资源,除了人力资源还有受众资源、信息资源、广告资源、物质资源等。没有资源媒介就无法组织生产和销售。

5、媒介产业整合

答:媒介产业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产业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换言之,媒介产业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盛行。请联系实例叙述数据新闻的特点及发展要求。

答: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当下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据新闻为流行的大数据时代。

(1)数据新闻的含义

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的代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2)数据新闻的特点

①数据可视化

其一,可视化促进受众参与。百度推出“春运期间人口迁徙图”后,央视晚间新闻便进行了持续报道,许多网友和观众参与其中,互动性增强,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参与,可视化技术为受众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二,可视化增强互文性。可视化技术将时间与空间联系在一起,文本与图表联系在一起。

②数据叙事化

数据新闻运用大量的数据、可视化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增强了可信度、趣味性,与传统新闻生产方式不同,如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等等,以往纯粹通过文本叙事,配上简单的事件照片,易读性弱,受众往往不能进行深入阅读。而如今通过可视化的技术创作的新闻,易读性增强、叙事方式简单明晰,更得受众青睐。

③数据私人订制

数据新闻的出现,使得受众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受众只是单纯的了解世界上新近发生的事情,而数据新闻的私人订制化,运用新的新闻叙事形式,搭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平台,引领受众思考社会问题,帮助受众了解事实的真相,使得受众可参与创作新闻,通过可视化手段了解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和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3)数据新闻的发展要求

①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地位不容忽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P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传统的计算机无法处理大量的、无规律的数据,需要云计算进行分析、处理、统计,因此,对于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以便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②提高分析处理数据能力。数据新闻与传统的文字图片新闻不一样,数据新闻需要大量的数据,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数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先有了问题之后,再去收集相关的数据。而拥有大量数据后,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将不需要或不相关的数据过滤掉,剩下有价值的数据加以分析整合,供新闻编辑使用。德勤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研发创新团队招聘数据记者,其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由此可见,数据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才能胜任此工作。

③培养可视化平面设计能力。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为新闻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让数据新闻充满希望与活力。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图片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将繁杂的数据简单化,便于受众理解,更有利于受众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受众的各方面需求。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是其一大特点,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熟练掌握可视化技术,学会识图制图以及各种表格的制作。

2、电视评论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创新电视评论的形式,让其更好地发挥电视语言优势。

答:电视评论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在新媒体环境下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1)电视评论的含义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结合的产物。按照声音传播和视觉传播的规律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政论性特点,以便于以看、听、说的方式方法组织和表现内容,是撰写、制作、播出这种体裁的基本准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媒介类似体裁的基本界限。

(2)电视评论的特点

①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

电视评论可以听,可以看;既作用于人的听觉,又作用于人的视觉,双通道地传递信息。视与听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对外界的感受,6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类的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比通过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环境。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 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 30%,边看边听,耳目并用,就能记住 50%。当然记忆的持久性有长有短,而人对于记忆本身是有选择性的,情况比较复杂。

②声画并茂,形象逼真

电视评论透过电视荧屏,为人们提供了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观察世界的窗口”。可看可听、真切具体、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综合传播,既顺应人的生理特点,又可使电视评论比之于广播评论,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感觉更真实、更亲近,且有具体的美感。它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强。当然,电视传播有它不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它所反映的表面性。电视所拍摄的画面往往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与物的外貌和外观,而人物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容易用画面来表现。

③渗透力大,受众面广

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与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的观众和听众,除了自觉地收听电视评论节目以外,更多的情况是处在不自觉收听之中。电视频道的多选择性、声画并茂的荧屏美感,客观上促使广大电视受众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无意识”地收听收看了电视评论内容。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这种优势,是任何报刊评论、广播评论都是难望其项背的。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搜一搜

回复关键词【湖南大学854】或【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实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