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62新闻与传播业务》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详解【12小时高清视频】
考研指导书
1.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3.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4.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5.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第二讲 新闻价值
第三讲 新闻真实
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第五讲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第六讲 新闻出版自由
第七讲 新闻法治
第八讲 新闻职业道德
第九讲 宣传学
第十讲 舆论学
部分内容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通关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新闻的概念及其与宣传、舆论的不同之处,同时还论述了中西方“新闻”概念的产生历程及特性,主要以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对新闻的概念及其延伸做整体把握。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与宣传的概念辨析(见表1-1) ★★★★
表1-1 新闻与宣传的概念辨析
考点二、新闻与舆论的概念辨析(见表1-2) ★★★★
表1-2 新闻与舆论的概念辨析
考点三、西方文明中的“新闻”(见表1-3) ★★
表1-3 西方文明中的“新闻”
考点四、中国历史上对“新”的理解 ★
1《大学》中的“新”
《大学》中提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意思是每天都要不断地接受、传播新事物与新观点,不断革新,而“新”中要含有“德”。“德”是一种道德规范,可理解为人内心善良光明的德性。通过明“德”,进而达到“穷至事物之理焉”的目的。这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
2孔子(公元前6世纪)对“新”的要求
(1)“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篇》)“多闻”是指人们要多听、多学很多新东西,这同新闻差不多。
(2)“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篇》)中“新”的内容,来源于“故”,是指从已有的资料中来的“新”,而非在现实中发生的“新”,这要求我们继承发扬。
考点五、中国最早的“新闻”概念的出现 ★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前期宋朝(距今约1500多年)朱昭之著作《弘明集》(梁朝时释僧佑编辑)卷七中(“仁众生民,黩所先习,欣所新闻”)。
唐朝已用“新闻”代指社会新闻,宋朝时特指非官方的消息。
考点六、新闻的定义及特性(见表1-4) ★★★★★
表1-4 新闻的定义及特性
考点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含义 ★★
(1)指消息,即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
(2)指各类新闻报道的总和,包括多样的报道形式与体裁。报纸中的消息、通讯、时评、采访记等都可统称为“新闻”。
(3)指以往各种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网络的新闻网站等的总称。如今包括各类传播新闻的网络传播途径及形态。
(4)新闻行业的总称。如新闻业、新闻事业、新闻口、战争时期的“新闻战线”“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中的“新闻”等。
(5)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泛称“新闻”,包括采写编评及实况转播、新闻传媒组织的社会活动等等。
(6)指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在中国,常把新闻学教育、新闻学研究简称为新闻教育、新闻研究。
(7)等同于“宣传”,泛指各种与传媒相关的政治性宣传活动或宣传工作。
(8)等同于“舆论”,即传媒的意见、观点,或领导传媒的党政机关的意见、观点。
(9)指刚刚发生的事实。普遍观念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落脚点在报道上,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事实发生了,无论是否报道,这种事实就是新闻。
(10)特指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
【考点拓展】公民记者时代专业记者的角色定位(见表1-5)
表1-5 公民记者时代专业记者的角色定位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清华大学862】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