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851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
2.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
3.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中央财大、武汉大学等名校)
4.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
考研指导书
1. 蔡继明《微观经济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蔡继明《宏观经济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3. 2026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851西方经济学》考研配套题库
4. 2026年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5. 2026年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蔡继明《宏观经济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基础货币[湖南大学2022研]
相关试题:高能货币[北京邮电大学2023研]
答:基础货币又称为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是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的大小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所以也称高能货币。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这会使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按照乘数理论,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使银行体系内不断进行的派生存款过程部分中止。但一般来说,除季节性变动外,公众持有的现金额度比较稳定。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②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③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④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公众。
2浮动汇率制[南京财经大学2022研;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研]
答:浮动汇率制是指货币当局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间的官方汇率以及汇率上下波动的范围,而是由外汇市场根据外汇供求关系自行决定汇率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并非完全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往往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汇率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浮动汇率制度又可以根据干预的情况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又称“清洁浮动汇率制度”,即一国政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又称“肮脏浮动汇率制度”,即一国政府为维持其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外汇市场进行有目的干预的浮动汇率制度。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可以分为单独浮动汇率制、联合浮动汇率制、钉住汇率制。
①单独浮动汇率制。本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规定固定的比价关系,而是完全根据外汇市场的变化对汇率进行调节控制的汇率制度。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货币都实行单独浮动汇率制。
②联合浮动汇率制。又称“集体浮动汇率制”“共同浮动汇率制”。具有密切经济合作关系的国家,如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货币之间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同时它们对集团以外国家的货币实行同升同降的汇率制度。
③钉住汇率制。一国货币按照固定的兑换比率与某一种外币或一组外币相联系的汇率制度。有些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其对外贸易、金融往来主要集中于某个发达国家。为使这种贸易、金融关系得到稳定发展,免受相互间的货币汇率频繁变动的不利影响,这些国家通常使本国货币钉住该发达国家的货币,本国货币汇率随该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浮动而浮动。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货币钉住英镑。有些国家的货币与由若干外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之间建立稳定的汇率关系,并随“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动而变动。这“一篮子”货币主要由与本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的货币和对外支付使用最多的货币组成。
3结构性通货膨胀[东北财经大学2022研]
答: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其表现是:一些经济部门因供不应求而出现物价上涨,另一些部门商品供过于求,但受成本和价格刚性的影响,其价格未有明显回落,从而导致总体价格水平上涨趋势。
结构性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①部门差异通货膨胀,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的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型通货膨胀模型;②资源供求失衡型通货膨胀,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③传递型通货膨胀,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兰等人提出。
4结构性失业[浙江大学2024研;东北财经大学2023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2研;浙江工商大学2021研;中国海洋大学2020研]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①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结构性失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两者并存,但不匹配。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
在宏观经济学界,对结构性失业还存在另一种观点。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通过劳动者相对工资的调整,可以反映出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性失调的根本性需求变化,可以消除结构性失业,因而结构性失业不可能长期存在。他们还认为,自然失业率包含一种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来自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特征以及社会和法律的障碍,因此他们认为,失业和空缺的并存与结构性失业无关。
5摩擦性失业[厦门大学2024研;中央财经大学2023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2研;中国人民大学2021研;湘潭大学2021研]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6奥肯定律[东北财经大学2024研;西南大学2024研;厦门大学2023研;南京财经大学2022研;中国海洋大学2020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研;武汉大学2019研]
答: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y*)/y*=-α(u-u*)。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α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7自然失业率[北京邮电大学2024研;东北财经大学2024研;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23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3研;南昌大学2023研;河南大学2023研;湖南大学2022研;北京理工大学2021研]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8理性预期[陕西师范大学2024研;南京大学2021研;中国海洋大学2021研;浙江工业大学2019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研;兰州大学2017研;武汉大学2017研]
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
①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②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简言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9失业率与劳动力参与率[华南理工大学2018研]
答:(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属滞后指标范畴。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为降低失业率,中央银行会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为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会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包括摩擦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临时性或季节性因素、技术性因素等。
(2)劳动力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数(16~64岁人口数)×100%。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力参与率。
10支出乘数[兰州大学2019研;华南理工大学2017研]和货币乘数[北京邮电大学2024研;兰州大学2019研;华南理工大学2017研]
答:(1)支出乘数是指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以政府支出乘数为例,表示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在三部门经济中,用公式表示为:kg=ΔY/ΔG=1/[1-b(1-t)]。式中,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ΔY是收入变动,ΔG是政府支出变动,b是边际消费倾向,t是边际税率。
(2)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用mm表示,mm=(1+cu)/(re+cu)。其中,re为准备金-存款比率,cu为通货-存款比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通货-存款比率越低,公众作为通货持有的基础货币越少,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基础货币越多,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越多。因此,通货-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准备金-存款比率越低,银行发放的贷款越多,银行从每1单位准备金中创造出来的货币也越多。因此,准备率-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
11黏性工资[河南大学2018研]
答:黏性工资是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黏性的”。黏性工资模型即阐述黏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新凯恩斯学派提出工资黏性的理由:①合同的长期性;②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③效率工资论;④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黏性工资论认为,无论是通过合同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努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刺激企业生产和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和量来决定,工资是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唯一手段。
12充分就业[西南政法大学2024研;浙江大学2023研;湘潭大学2019研;湖南大学2018研;合肥工业大学2017研]
答: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称为自然失业率。
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这两种失业可以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增加对失业者劳动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其在程度上有所降低,但不能彻底消除。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使得需求不足型失业为零,从而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13公开市场业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23研;湖南大学2023、2017研;东南大学2015研]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
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①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②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③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④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例如,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
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③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性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受到诸如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清华大学851】或【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