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全国名校计算机基础综合考研真题汇总

考研指导书


1. 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典型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2. 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部分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3.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部分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4. 2026年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5. 2026年数据结构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部分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部分视频讲解]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部分视频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3年研]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答案】B

【解析】应用层的相邻层即为表示层,表示层负责管理数据的压缩、加密与解密、格式转换等,故答案为B。

2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4年研]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答案】C

【解析】OSI参考模型中,下层直接为上层提供服务,而会话层的下层为传输层。

3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采用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计算机统考(408)2009年研]

A.12 Kbps

B.24 Kbps

C.48 Kbps

D.96 Kbps

 

【答案】B

【解析】首先要根据信道有无噪声来确定是否采用奈奎斯特定理。解题难点在于离散数值的确定,先确定调制技术的码元数,此处为4个相位乘以4种振幅,共16种,即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2×3×log2(4×4)=6×4=24Kbps。

4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使用后退N帧协议(GBN)传输数据,甲的发送窗口尺寸为1000,数据帧长为1000字节,信道宽带为100Mbps,乙每收到一个数据帧立即利用一个短帧(忽略其传输延迟)进行确认,若甲乙之间的单向传播延迟是50ms,则甲可以达到的最大平均数据传输速率约为(  )。[计算机统考(408)2014年研]

A.10 Mbps

B.20 Mbps

C.80 Mbps

D.100 Mbps

 

【答案】C

【解析】考虑制约甲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因素,首先,信道带宽能直接制约数据的传输速率,传输速率一定是小于等于信道带宽的;其次,主机甲乙之间采用后退N帧协议,那么因为甲乙主机之间采用后退N帧协议传输数据,要考虑发送一个数据到接收到它的确认之前,最多能发送多少数据,甲的最大传输速率受这两个条件的约束,所以甲的最大传输速率是这两个值中小的那一个。甲的发送窗口的尺寸为1000,即收到第一个数据的确认之前,最多能发送1000个数据帧,也就是发送1000*1000B=1MB的内容,而从发送第一个帧到接收到它的确认的时间是一个往返时延,也就是50+50=100ms=0.1s,即在100ms中,最多能传输1MB的数据,此时的最大传输速率为1MB/0.1s=10MB/s=80Mbps。信道带宽为100Mbps,所以答案为min{80Mbps,100Mbps}=80Mbps,选C。

5若某通信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bps,采用4相位调制,则该链路的波特率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1年研]

 

A.600波特

B.1200波特

C.4800波特

D.9600波特

 

【答案】B

【解析】有4种相位,一个码元需要由log24=2个bit表示,则波特率=比特率/2=1200波特。

6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一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开始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0年研]

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

 

【答案】C

【解析】由题设可知,分组携带的数据长度为980B,文件长度为980000B,需拆分为1000个分组,加上头部后,每个分组大小为1000B,总共需要传送的数据量大小为1MB。由于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同,因此文件传输经过最短路径时所需时间最少,最短路径经过分组交换机。当t=1M×8/100Mbps=80ms时,H1发送完最后一个比特;由于传输延时,当H1发完所有数据后,还有两个分组未到达目的地,其中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两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每次转发的时间为t0=1K×8/100Mbps=0.08ms,所以,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时的情况下,当t=80ms+2t0=80.16ms时,H2接受完文件,即所需的时间至少为80.16ms。

7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计算机统考(408)2013年研]

A.800ms、1600ms

B.801ms、1600ms

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

 

【答案】D

【解析】不进行分组时,发送一个报文的时延是8Mb/10Mb/s=800ms,在接收端接收此报文件的时延也是800ms共计1600ms。进行分组后发送一个报文的时延是10Kb/10Mb/s=1ms,接收一个报文的时延也是1ms,但是在发送第二个报文时,第一个报文已经开始接收。共计有800个分组,总时间为801ms。

8对于10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当输出端口无排队,以直通(cut-through switching)方式转发一个以太网帧(不包括前导码)时,引入的转发延迟至少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3年研]

A.0μs

B.0.48μs

C.5.12μs

D.121.44μs

 

【答案】B

【解析】直通交换方式是指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在各端口间交换数据。它在输入端口检测到一个数据包时,检查该包的包头,获取包的目的地址,启动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转换成相应的输出端口,在输入与输出交叉处接通,把数据包直通到相应的端口,实现交换功能。通常情况下,直通交换方式只检查数据包的包头即前14个字节,由于不需要考虑前导码,只需要检测目的地址的6B,所以最短的传输延迟是0.48μs。

9数据链路层采用后退N帧(GBN)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当计时器超时,若发送方只收到0、2、3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数是(  )。[计算机统考(408)2009年研]

A.2

B.3

C.4

D.5

 

【答案】C

【解析】后退N帧(GBN)协议采用累积确认机制,即题目中发送方收到3号帧的确认帧就代表编号为0、1、2、3的帧已接收,而此时发送方未收到1号帧的确认只能代表确认帧在返回的过程中丢失了,而不代表1号帧未到达接收方。因此需要重传的帧为编号是4、5、6、7的帧。

10数据链路层采用选择重传协议(SR)传输数据,发送方已发送了0~3号数据帧,现已收到1号帧的确认,而0、2号帧依次超时,则此时需要重传的帧数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1年研]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在选择重传协议中,接收方逐个地确认正确接收的分组,不管接收到的分组是否有序,只要正确接收就发送选择ACK分组进行确认。因此选择重传不支持累积确认,要特别注意其与GBN协议的区别。本题收到1号帧的确认,说明1号帧正确接收,0和2号帧依次超时,因此必须重传,然而3号帧尚未超时,是否正确接收未知,故不用重传,因此必须重传0和2号帧,答案是B。

11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链路层采用后退N帧协议(GBN)传输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16Kbps,单向传播时延为270ms,数据帧长度范围是128~512字节,接收方总是以与数据帧等长的帧进行确认。为使信道利用率达到最高,帧序号的比特数至少为(  )。[计算机统考(408)2012年研]

A.5

B.4

C.3

D.2

 

【答案】B

【解析】GBN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本题求解的是发送一个帧到接收到这个帧的确认期间最多可以发送多少数据帧,要尽可能多发送帧,应以短的数据帧计算,注意帧的单位是字节,因此首先计算出发送一帧的时间t1=128×8/16Kbps=64ms,故发送一帧到收到确认为止的总时间为:64+270*2+64=668ms,这段时间总共可以发送668/64=10.4(帧),为了保证发送帧序号和确认帧序号在此期间不重复,因此帧序号的比特数至少为4,答案为B。

12主机甲通过128Kbps卫星链路,采用滑动窗口协议向主机乙发送数据,链路单向传播延迟为250ms,帧长为1000字节。不考虑确认帧的开销,为使链路利用率不小于80%,帧序号的比特数至少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5年研]

A.3

B.4

C.7

D.8

【答案】B

【解析】以发送周期为切入点来思考这个问题。开始发送帧到收到第一个确认帧为止,用时:T=第一个帧的传输时延+第一个帧的传播时延+确认帧的传输时延+确认帧的传播时延。因为确认帧的开销不计,所以它的传输不计。但是传播时延要计的。所以T=1000B/128Kbps+RTT=0.5625s,总时长的80%都在以128Kbps的发送速率连续发送数据帧,则发送的比特数量为0.5625s×80%×128Kb/s=57600b=7200B,这相当于发送数据帧的数量为7200÷1000=7.2,这表明已经发送7个完整的数据帧,第8个数据帧也已经发送了20%,因此,需要编号的比特数为n,有2n−1≥7.2成立,所以n至少为4。

13若下图为10BaseT网卡接收到的信号波形,则该网卡收到的比特串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3年研]

A.00110110

B.10101101

C.01010010

D.11000101

 

【答案】A

【解析】以太网采用曼彻斯特编码,其将一个码元分成两个相等的间隔,前一个间隔为高电平而后一个间隔为低电平表示1,反之则表示0。故根据波形图,可得答案为A。

14使用两种编码方案对比特流0110 0111进行编码的结果如下图所示,编码1和编码2分别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5年研]

A.NRZ和曼彻斯特编码

B.NRZ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C.NRZI和曼彻斯特编码

D.NRZI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答案】A

【解析】NRZ是最简单的串行编码技术,用两个电压来代表两个二进制数,如高电平表示1,低电平表示0,题中编码1符合。NRZI则是用电平的一次翻转来表示1,与前一个NRZI电平相同的电平表示0。曼侧斯特编码将一个码元分成两个相等的间隔,前一个间隔为低电平后一个间隔为高电平表示1;0的表示正好相反,题中编码2符合。

15站点A、B、C通过CDMA共享链路,A、B、C的码片序列(chipping sequence)分别是(1,1,1,1)、(1,-1,1,-1)和(1,1,-1,-1),若C从链路上收到的序列是(2,0,2,0,0,-2,0,-2,0,2,0,2),则C收到A发送的数据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4年研]

A.000

B.101

C.110

D.111

 

【答案】B

【解析】把收到的序列分成每4个数字一组,即为(2,0,2,0)、(0,-2,0,-2)、(0,2,0,2),因为题目求的是A发送的数据,因此把这三组数据与A站的码片序列(1,1,1,1)做内积运算,结果分别是(2,0,2,0)·(1,1,1,1)/4=1,(0,-2,0,-2)·(1,1,1,1)/4=-1,(0,2,0,2)·(1,1,1,1)/4=1,所以C接收到的A发送的数据是101,选B。

16HDLC协议对0111 1100 0111 1110组帧后对应的比特串为(  )。[计算机统考(408)2013年研]

A.01 1111 0000 1111 1010

B.0111 1100 0111 1101 0111 1110

C.0 1111 1000 1111 1010

D.0111 1100 0111 1110 0111 1101

 

【答案】A

【解析】HDLC协议对比特串进行组帧采用比特填充法,在帧数据中凡是出现了5个连续的位“1”的时候,就会在输出的位流中填充一个“0”。所以答案为A。

17在一个采用CSMA/CD协议的网络中,传输介质是一根完整的电缆,传输速率为1Gbps,电缆中的信号传播速度是200000km/s。若最小数据帧长度减少800bit,则最远的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至少需要(  )。[计算机统考(408)2009年研]

A.增加160m

B.增加80m

C.减少160m

D.减少80m

 

【答案】D

【解析】以太网采用CSMA/CD访问协议,在发送的同时要进行冲突检测,这就要求在能检测出冲突的最大时间内数据包不能够发送完毕,否则冲突检测不能有效地工作。所以,当发送的数据包太短时必须进行填充。最小帧长度=碰撞窗口大小×报文发送速率,本题最小数据帧长度减少800b,那么碰撞的窗口也要减少,因此距离也要减少,从而(800×2×108)/(1×109)=160m,由于时间延时存在两倍的关系,因此减少的距离为80m。

18主机甲和主机乙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两个连续的TCP段,分别包含3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一个段的序列号为200,主机乙正确接收到两个段后,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  )。[计算机统考(408)2009年研]

A.500

B.700

C.800

D.1000

 

【答案】D

【解析】TCP是面向字节流的,选择确认机制是接收端对字节序号进行确认,其返回的序号是接收端下一次期望接收的序号。本题中分别包含3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一个段的序列号为200,那么确认序列号为200+300+500=1000。

19主机甲和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了一个TCP连接,TCP最大段长度为1000字节,若主机甲的当前拥塞窗口为4000字节,在主机甲向主机乙连续发送两个最大段后,成功收到主机乙发送的对第一个段的确认段,确认段中通告的接收窗口大小为2000字节,则此时主机甲还可以向主机乙发送的最大字节数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0年研]

A.1000

B.2000

C.3000

D.4000

 

【答案】A

【解析】发送方的发送窗口的上限值应该取接收窗口和拥塞窗口这两个值中较小的一个,于是此时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为min{4000,2000}=2000字节,由于发送方还没有收到第二个最大段的确认,所以此时主机甲还可以向主机乙发送的最大字节数为2000-1000=1000字节,正确选项为A。

20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一个(SYN=1,seq=11220)的TCP段,期望与主机乙建立TCP连接,若主机乙接受该连接请求,则主机乙向主机甲发送的正确的TCP段可能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1年研]

A.(SYN=0,ACK=0,seq=11221,ack=11221)

B.(SYN=1,ACK=1,seq=11220,ack=11220)

C.(SYN=1,ACK=1,seq=11221,ack=11221)

D.(SYN=0,ACK=0,seq=11220,ack=11220)

 

【答案】C

【解析】主机乙收到连接请求报文后,如同意连接,则向甲发送确认。在确认报文段中应把SYN位和ACK位都置1,确认号是甲发送的TCP段的初始序号seq=11220加1,即ack=11221,同时也要选择并消耗一个初始序号seq,seq值由主机乙的TCP进程确定,本题取seq=11221与确认号、甲请求报文段的序号没有任何关系。

21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3个连续的TCP段,分别包含300字节、4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3个段的序号为900。若主机乙仅正确接收到第1和第3个段,则主机乙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号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1年研]

A.300

B.500

C.1200

D.140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TCP的确认机制,TCP首部的序号字段是指本报文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根据第3个段的序号为900,可以得出第2个段的序号为500,第1个段的序号为200,这里主机乙仅正确接收了第1段和第3段,这意味着第2段丢失,需要超时重传,因此主机乙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号,也就是此时接收端期望收到的下一个数据包中第一个字节的序号应该是第二段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也就是500,因此答案是B。

22主机甲与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双方持续有数据传输,且数据无差错与丢失。若甲收到1个来自乙的TCP段,该段的序号为1913、确认序号为2046、有效载荷为100字节,则甲立即发送给乙的TCP段的序号和确认分别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3年研]

A.2046、2012

B.2046、2013

C.2047、2012

D.2047、2013

 

【答案】B

【解析】若甲收到1个来自乙的TCP段,该段的序号seq=1913、确认序号ack=2046、有效载荷为100字节,则甲立即发送给乙的TCP段的序号seq1=ack=2046和确认序号ack1=seq+100=2013,答案为B。

23主机甲和乙已建立了TCP连接,甲始终以MSS=1KB大小的段发送数据,并一直有数据发送;乙每收到一个数据段都会发出一个接收窗口为10KB的确认段。若甲在t时刻发生超时时拥塞窗口为8KB,则从t时刻起,不再发生超时的情况下,经过10个RTT后,甲的发送窗口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4年研]

A.10KB

B.12KB

C.14KB

D.15KB

 

【答案】A

【解析】当t时刻发生超时时,把ssthresh设为8的一半,即为4,且拥塞窗口设为1KB。然后经历10个RTT后,拥塞窗口的大小依次为 2、4、5、6、7、8、9、10、11、12;发送窗口是接受窗口和拥塞窗口的最小值,这里接收窗口总是10KB,因此甲的发送窗口是10KB。

24主机甲和主机乙新建一个TCP连接,甲的拥塞控制初始阈值为32KB,甲向乙始终以MSS=1KB大小的段发送数据,并一直有数据发送;乙为该连接分配16KB接收缓存,并对每个数据段进行确认,忽略段传输延迟。若乙收到的数据全部存入缓存,不被取走,则甲从连接建立成功时刻起,未发送超时的情况下,经过4个RTT后,甲的发送窗口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5年研]

A.1KB

B.8KB

C.16KB

D.32KB

【答案】A

【解析】发送窗口的上限值=min[接收窗口,拥塞窗口]。4个RTT后,乙收到的数据全部存入缓存,不被取走,接收窗口只剩下1KB(16-1-2-4-8=1)缓存,使得甲的发送窗口为1KB。

25一个TCP连接总是以1KB的最大段发送TCP段,发送方有足够多的数据要发送。当拥塞窗口为16KB时发生了超时,如果接下来的4个RTT(往返时间)时间内的TCP段的传输都是成功的,那么当第4个RTT时间内发送的所有TCP段都得到肯定应答时,拥塞窗口大小是(  )。[计算机统考(408)2009年研]

A.7KB

B.8KB

C.9KB

D.16KB

 

【答案】C

【解析】无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在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根据就是没有按时收到确认),就要把慢开始门限ssthresh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方窗口值的一半(但不能小于2)。然后把拥塞窗口cwnd重新设置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因此,在发生超时后,ssthresh=16/2=8,cwnd=1,在接下来的3个RTT内,拥塞窗口执行慢开始算法,呈指数形式增加到8KB,此时由于慢开始门限ssthresh为8KB,因此转而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即拥塞窗口开始“加法增大”。因此第4个RTT结束后,拥塞窗口的大小为9KB。答案为C。

26下列关于IP路由器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2年研]

Ⅰ.运行路由协议,设置路由表。

Ⅱ.监测到拥塞时,合理丢弃IP分组。

Ⅲ.对收到的IP分组头进行差错校验,确保传输的IP分组不丢失。

Ⅳ.根据收到的IP分组的目的IP地址,将其转发到合适的输出线路上。

A.仅Ⅲ、Ⅳ

B.仅Ⅰ、Ⅱ、Ⅲ

C.仅Ⅰ、Ⅱ、Ⅳ

D.Ⅰ、Ⅱ、Ⅲ、Ⅳ

 

【答案】C

【解析】路由器的主要功能是路由的选择和分组转发,因此Ⅰ和Ⅳ是正确的,而针对Ⅱ和Ⅲ,可以从ICMP协议的差错控制出发,注意检测到拥塞时,合理丢弃IP分组,并回传ICMP源点抑制报文,Ⅱ是正确的,而Ⅲ对收到的IP分组头进行差错校验,确保传输的IP分组不丢失,差错校验是正确的,但网络层不保证IP分组不丢失,也就是不可靠的,因此Ⅲ的说法错误,正确的说法仅Ⅰ、Ⅱ、Ⅳ,因此答案是C。

27某自治系统内采用RIP协议,若该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器R1收到其邻居路由器R2的距离矢量,距离矢量中包含信息“<net1,16>”,则能得出的结论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0年研]

A.R2可以经过R1到达net1,跳数为17

B.R2可以到达net1,跳数为16

C.R1可以经过R2到达net1,跳数为17

D.R1不能经过R2到达net1

 

【答案】D

【解析】RIP协议里规定跳数为16表示路由不可达,因此R1不能经过R2到达net1,答案为D。

28若路由器R因为拥塞丢弃IP分组,则此时R可向发出该IP分组的源主机发送的ICMP报文件类型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0年研]

A.路由重定向

B.目的不可达

C.源点抑制

D.超时

 

【答案】C

【解析】当路由器或主机由于拥塞而丢弃数据报时,就向源点发送源点抑制报文,使源点知道把数据报的发送速率放慢,正确选项为C。

29某以太网拓扑及交换机当前转发表如下图所示,主机00-e1-d5-00-23-a1向主机00-e1-d5-00-23-c1发送1个数据帧,主机00-e1-d5-00-23-c1收到该帧后,向主机00-e1-d5-00-23-a1发送一个确认帧,交换机对这两个帧的转发端口分别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4年研]

A.{3}和{1}

B.{2,3}和{1}

C.{2,3}和{1,2}

D.{1,2,3}和{1}

 

【答案】B

【解析】第一次交换机没有00-e1-d5-00-23-c1的信息,只能选择从其他端口全部发送,同时记录这个数据报源MAC地址的信息00-e1-d5-00-23-a1,确认帧发送时转发表已经有00-e1-d5-00-23-a1的信息了,所以直接从1端口转发。

30下列关于交换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5年研]

A.以太网交换机本质上是一种多端口网桥

B.通过交换机互连的一组工作站构成一个冲突域

C.交换机每个端口所连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的广播域

D.以太网交换机可实现采用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互联

【答案】A

【解析】A项:交换机实质是一个多端口网桥;B项:交换机能经济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域;C项:广播域属于网络层概念,只有网络层设备(如路由器)才能分割广播域;D项:交换机作在数据链路层,因此不能实现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互联。

31某路由器的路由表如下表所示:

若路由器收到一个目的地址为169.96.40.5的IP分组,则转发该IP分组的接口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5年研]

A.S1

B.S2

C.S3

D.S4

【答案】C

【解析】根据“最长前缀匹配原则”,169.96.40.5与169.96.40.0的二进制表示的前27位匹配,故选C。选项D为默认路由,只有当前面的所有目的网络都不能和分组的目的IP地址匹配时才使用。

32某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路由器R1只有到达子网192.168.1.0/24的路由。为使R1可以将IP分组正确地路由到图中所有子网,则在R1中需要增加一条路由(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1年研]

A.192.168.2.0,255.255.255.128,192.168.1.1

B.192.168.2.0,255.255.255.0,192.168.1.1

C.192.168.2.0,255.255.255.128,192.168.1.2

D.192.168.2.0,255.255.255.0,192.168.1.2

 

【答案】D

【解析】要使R1能够正确将分组路由到所有子网,则R1中需要有到192.168.2.0/25和192.168.2.128/25的路由。观察发现网络192.168.2.0/25和192.168.2.128/25的网络号的前24位都相同,于是可以聚合成超网192.168.2.0/24。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一跳地址应该是192.168.1.2。

33某网络的IP地址空间为192.168.5.0/24,采用定长子网划分,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则该网络的最大子网个数、每个子网内的最大可分配地址个数分别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0年研]

A.32,8

B.32,6

C.8,32

D.8,30

 

【答案】B

【解析】子网号为5位,在CIDR中可以表示25=32个子网(随着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的广泛使用,现在全1和全0的子网号也可以使用了,但一定要谨慎使用,要弄清你的路由器所有的路由选择软件是否支持全0或全1的子网号),主机号为3位,除去全0和全1的情况可以表示6个主机地址,答案为B。

34在子网192.168.4.0/30中,能接收目的地址为192.168.4.3的IP分组的最大主机数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1年研]

A.0

B.1

C.2

D.4

 

【答案】C

【解析】每个子网中忽略子网内全为0和全为1的地址剩下的就是有效主机地址,本题中由于子网的比特数是30,因此用于主机的只有2位,即00,01,10,11,有效主机地址是2个,这里192.168.4.3显然是其广播地址,因此答案是C。

35某主机的IP地址为180.80.77.55,子网掩码为255.255.252.0。若该主机向其所在子网发送广播分组,则目的地址可以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2年研]

A.180.80.76.0

B.180.80.76.255

C.180.80.77.255

D.180.80.79.255

 

【答案】D

【解析】IPv4地址中的特殊地址,直接广播地址,也就是把主机位全部设置为1,这里77的二进制是0100 1101,子网掩码252的二进制是1111 1100,由此可以看到77的前6位作为子网位,后四位作为主机位,由此可以知道其广播地址是180.80.0100 1111.255,也就是180.80.79.255,因此答案是D。

36下列选项中,对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确认的MAC协议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1年研]

A.CSMA

B.CDMA

C.CSMA/CD

D.CSMA/CA

 

【答案】D

【解析】可采用排除法。CDMA是码分多址复用,是物理层的内容;CSMA/CD即带碰撞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接收方并不需要确认;CSMA/CD是CSMA的加强版,故CSMA也无确定;CSMA/CA是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中的协议,其利用ACK信号来避免冲突的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客户端收到网络上返回的ACK信号后才确认送出的数据已经正确到达目的地址,因此答案是D。

37若用户1与用户2之间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过程如图所示,则图中①、②、③阶段分别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可以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2年研]

图 电子邮件发送接收示意图

A.SMTP、SMTP、SMTP

B.POP3、SMTP、POP3

C.POP3、SMTP、SMTP

D.SMTP、SMTP、POP3

 

【答案】D

【解析】题中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如下:

①用户1调用用户代理来编辑要发送的邮件,用户代理用SMTP将邮件传送给用户1的发送端邮件服务器。

②发送端邮件服务器也就是用户1的邮件服务器将邮件放入邮件缓存队列中,等待发送。

③运行在发送端邮件服务器的SMTP客户进程,发现在邮件缓存中有待发送的邮件,就向运行在接收端邮件服务器也就是用户2的邮件服务器的SMTP服务器进程发起TCP连接建立。当TCP连接建立后,SMTP客户进程开始向远程的SMTP服务器发送邮件。当所有的待发邮件发完了,SMTP就关闭所建立的TCP连接。

④运行在接收端邮件服务器中的SMTP服务器进程收到邮件后,将邮件放入收信人的用户邮箱中,等待收信人在他方便时进行读取。收信人在打算收信时,调用用户代理,使用POP协议将自己的邮件从接收端邮件服务器的用户邮箱中取回(如果邮箱中有来信的话)。

因此题中1,2,3阶段分别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可以是SMTP,SMTP,POP3,因此答案是D。SMTP采用“推”的通信方式,用于用户代理向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以及邮件服务器之间发送邮件。POP3采用“拉”的通信方式,用于用户从目的邮件服务器上读取邮件。

38下列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中,可能发生冲突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3年研]

A.CDMA

B.CSMA

C.TDMA

D.FDMA

 

【答案】B

【解析】ACD分别是码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属于信道的静态划分,不会发生冲突;介质访问控制协议中能够发生冲突的是CSMA协议,答案为B。

39下列关于SMTP协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3年研]

Ⅰ.只支持传输7比特ASCII码内容

Ⅱ.支持在邮件服务器之间发送邮件

Ⅲ.支持从用户代理向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

Ⅳ.支持从邮件服务器向用户代理发送邮件

A.仅Ⅰ、Ⅱ和Ⅲ

B.仅Ⅰ、Ⅱ和Ⅳ

C.仅Ⅰ、Ⅲ和Ⅳ

D.仅Ⅱ、Ⅲ和Ⅳ

 

【答案】A

【解析】根据下图可知,SMTP协议支持在邮件服务器之间发送邮件,也支持从用户代理向邮件服务器发送信息。SMTP协议只支持传输7比特的ASCII码内容

40下列关于UDP协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4年研]

Ⅰ.提供无连接服务

Ⅱ.提供复用/分用服务

Ⅲ.通过差错校验,保障可靠数据传输

A.仅Ⅰ

B.仅Ⅰ、Ⅱ

C.仅Ⅱ、Ⅲ

D.Ⅰ、Ⅱ、Ⅲ

 

【答案】B

【解析】UDP提供无连接服务,提供复用/分用服务。虽然有差错检验,但是不能保证可靠数据传输,所以Ⅲ错误。

41通过POP3协议接收邮件时,使用的传输层服务类型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5年研]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答案】D

【解析】POP3使用的是TCP连接,是有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42下列关于CSMA/CD协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5年研]

A.边发送数据帧,边检测是否发生冲突

B.适用于无线网络,以实现无线链路共享

C.需要根据网络跨距和数据传输速率限定最小帧长

D.当信号传播延迟趋近0时,信道利用率趋近100%

【答案】B

【解析】CSMA/CD适用于有线网络,而CSMA/CA则广泛应用于无线局域网。CSMA/CD的基本原理:所有节点都共享网络传输信道,节点在发送数据之前,首先检测信道是否空闲,如果信道空闲则发送,否则就等待;在发送出信息后,再对冲突进行检测,当发现冲突时,则取消发送。

43某浏览器发出的HTTP请求报文如下:

GET /index.html HTTP/1.1

Host:www.test.edu.cn

Connection:Close

Cookie:123456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计算机统考(408)2015年研]

A.该浏览器请求浏览index.html

B.index.html 存放在www.test.edu.cn 上

C.该浏览器请求使用持续连接

D.该浏览器曾经浏览过www.test.edu.cn

【答案】C

【解析】Connection的连接方式:Close表明为非持续连接方式,keep-alive表示持续连接方式。Cookie值是由服务器产生的,HTTP请求报文中有Cookie报头表示曾经访问过www.test.edu.cn服务器。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搜一搜

回复关键词【清华大学826】或【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