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全国名校体育基础综合考研真题汇总

考研指导书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2.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3.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4.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5.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6. 2026年运动生理学考研题库(含考研真题)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2026年运动生理学考研题库(含考研真题)

书籍目录


第1章 肌肉活动

第2章 能量代谢

第3章 神经系统与运动

第4章 内分泌与运动

第5章 免疫与运动

第6章 血液与运动

第7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第8章 呼吸与运动

第9章 消化、吸收、排泄与运动

第10章 身体素质

第11章 运动技能

第12章 运动中身体机能的变化

第13章 环境与运动

第14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第15章 运动健身与运动处方

部分内容


第1章 肌肉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研]

A.800m跑

B.1500m跑

C.10000m跑

D.100m跑

【答案】D

【解析】对优秀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调查表明:从事短跑、跳跃,即力量、速度为主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从事马拉松、长跑,即以耐力为主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百分组成占优势;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运动员,快肌和慢肌百分组成差不多。D项,100m跑属于以速度为主的运动项目,因此适合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

2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  )。[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研]

A.CP

B.乳酸

C.水

D.CO2

【答案】B

【解析】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CP的分解。由于剧烈运动的强度大,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不能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时,糖酵解供能系统将逐渐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因此,运动骨骼肌细胞的乳酸水平明显上升。

3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肌质网

B.肌动蛋白

C.肌小节

D.肌管系统

【答案】C

【解析】肌小节是指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光学显微镜下,每个肌小节是由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二分之一的明带所组成。

4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

A.K停止外流

B.Na迅速大量外流

C.K突然迅速外流

D.Na迅速大量内流

【答案】D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Na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当膜电位迅速除极至一定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K的通透性又迅速提高,此时,出现的K的外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5肌肉缩短时长度不变的是(  )。

A.A带

B.I带

C.H区

D.Z线

【答案】A

【解析】肌肉滑行理论的主要论点是:肌肉的缩短或伸长,是由于肌小节中粗丝和细丝相互滑行。而肌丝本身结构和长度不变。当肌肉缩短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沿着粗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 Z线都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出现整个肌细胞和整个肌肉缩短。骨骼肌表现为:肌肉缩短后,暗带(A带)的长度不变,仍和收缩前一样,明带(I带)的长度即明显减小,由于肌节两端的细丝在肌节中央相接触,H带变窄或消失。

6有髓鞘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式是(  )。

A.局部电流

B.跳跃式传导

C.膜电位

D.跨膜电位

【答案】B

【解析】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所谓的跳跃式传导。

7肌肉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  )。

A.伸展性

B.弹性

C.黏滞性

D.可收缩性

【答案】A

【解析】肌肉的物理特性包括:伸展性、弹性、黏滞性。肌肉的伸展性是指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肌肉的弹性是指当外力消失时肌肉逐渐恢复原来形态的特性;肌肉的黏滞性是指肌肉活动时由肌肉内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的内部阻力。

8虽然外加负荷相等,但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张力并不一定相等的收缩形式是(  )。

A.等张收缩

B.离心收缩

C.等长收缩

D.等动收缩

【答案】A

【解析】根据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张力与负荷的关系,缩短收缩可分为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其中,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是肌肉克服恒定负荷的一种收缩形式,由于不同关节角度杠杆得益不同和受肌肉收缩长度变化的影响,所以在整个关节移动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所遇负荷阻力是不等同的,收缩的速度也不相同。

9同一块肌肉在以不同收缩形式完成相同的运动量后,其酸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A.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

B.等长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

C.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

D.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

【答案】C

【解析】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产生肌力大小的顺序为: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拉力大,造成的疼痛明显;拉力小,则疼痛不明显,故酸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

10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臀大肌做(  )收缩,起到制动和缓冲作用。

A.等张

B.等长

C.离心

D.超等长

【答案】C

【解析】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张力保持不变,但长度缩短(或者延长),引起关节活动的收缩。人体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臀大肌做拉长收缩,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到缓冲的作用,然后再做等张收缩。

二、多项选择题

1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包括(  )。

A.横小管

B.三联管

C.纵小管

D.肌质网

【答案】ABC

【解析】早期的实验研究表明,横管系统对正常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横管膜实际上是肌膜的延续部分,当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可沿着凹入肌细胞内部的横管系统传导,深入到三联管结构和肌小节的近旁。兴奋传至三联管后,引起横管膜去极化,致使终池上Ca2释放通道大量开放,终池中的Ca2顺浓度梯度迅速到肌浆中,使肌浆Ca2浓度比静息时提高了100倍,实现了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2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

A.“全或无”现象

B.不衰减性传导

C.脉冲式

D.以上都不是

【答案】ABC

【解析】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动作电位具有的特点:①“全或无”现象;②不衰减性传导;③脉冲式。

3同一块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其(  )。

A.肌丝蛋白种类

B.收缩类型

C.收缩速度

D.以上均不是

【答案】BC

【解析】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离心收缩产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三、判断题

1骨骼肌收缩蛋白是指构成细肌丝主干的肌球蛋白和构成粗肌丝主干的肌动蛋白。(  )

【答案】×

【解析】骨骼肌收缩过程中,由肌球蛋白的横桥水解ATP产生能量,并且暴露肌动蛋白结合位点与肌动蛋白结合,从而产生相对滑动。因此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是骨骼肌细胞的收缩蛋白。而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至少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和肌钙蛋白3种分子组成。

2在离体情况下,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体内则是单向的。(  )

【答案】√

【解析】动作电位产生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从整体来看,动作电位在体内的传播是单向的,即由上一个神经纤维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纤维的树突,从而使动作电位传递下去。

四、名词解释题

1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武汉体育大学2006年研;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研]

答:(1)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这种收缩是肌肉支持固定和保持特定姿势的基础。而且等长收缩可以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

(2)等张收缩是指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这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使物体产生位移,因此可以做功。它是人体实现各种加速度运动和位移运动的基础。

2等动收缩[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研]

答:等动收缩是指肌肉在进行缩短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且肌肉收缩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肌肉进行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能产生最大的张力,因此等动收缩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例如自由泳划水动作是典型的等动收缩。

3强度-时间曲线

答:强度-时间曲线是指在固定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情况下,将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各个不同的阈强度和与它们相对应的作用时间描记在直角坐标系上,所得到的一条类似于双曲线的曲线。强度-时间曲线提示了组织兴奋的普遍规律,在体内一切可兴奋细胞都可以绘制出类似的曲线。

4横小管系统

答:横小管系统是指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深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横小管又称T管,走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横穿于肌原纤维中肌节之间,成环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同一水平的横管互相沟通,横管内腔与细胞外液相通,其作用是将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冲动传到肌细胞内部。

5动作电位

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6强直收缩

答:强直收缩是指给予肌肉一连串时间间隔很短(短于单收缩所需时间)的刺激,使肌肉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还没有结束就接受后一个刺激开始第二次收缩反应,于是肌肉始终处在一定的收缩状态。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为强直刺激。

五、简答题

1从生理学角度论述肌肉力量训练原则。[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研]

答: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包括:

(1)超负荷原则

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2)专门化原则

力量训练过程中的肌肉活动的性质和模式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特点不一致,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发展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应包括直接用来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全部肌群,并尽可能使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类型、肌肉收缩速度、力量练习的动作结构以及时间—动作关系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3)安排练习原则

①练习顺序

力量训练是由多种力量练习组成的,而练习的顺序可以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②训练节奏

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要求。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者爆发力。

2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答:(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概念

①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膜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指细胞接受刺激兴奋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所发生的一次可逆性电位波动。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膜电位的成因可用离子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衡、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运动是形成膜电位的原因。

①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而膜外钾离子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膜主要对钾有通透性,这样钾的外流就使膜处于极化状态,产生了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的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a.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钠离子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b.当膜电位迅速除极至一定水平时,膜对钠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钾的通透性又迅速提高,此时,出现的钾离子的外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3简述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的传递过程。

答:(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三个部分。

①接点前膜为神经轴突膜的增厚部分,其轴浆中有大量内含乙酰胆碱(Ach)的囊泡。

②接点后膜是指与之相对应的肌细胞部分(即运动终板),此处的肌膜形成许多皱褶,以增大其面积。运动终板上有乙酰胆碱受体,它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此外,终板膜还有大量的胆碱酯酶,它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其失活。

③接点间隙与细胞外液相沟通,是轴突末梢与终板膜相间隔的部分。

(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具体过程如下:

①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Ca2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点前膜的内侧面靠近。

②囊泡与接点前膜融合,其中所含的乙酰胆碱被释放进入接点间隙,随后立即与接点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点后膜的Na和K等离子(主要是Na)的通透性改变,接点后膜除极化,形成终板电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③由于接点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大量胆碱酯酶,在它的作用下每次冲动从轴突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能在很短时间(约2ms)被全部水解而失活,从而维持神经-肌肉接头下次正常的传递功能。

4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答: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肌肉收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收缩形式:

(1)向心收缩

肌肉向心收缩时,是做功的,其数值为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向心收缩可以分为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

①等张收缩

在向心收缩过程中,所谓的等张收缩是相对的,由于肌肉收缩通过骨的杠杆作用克服阻力做功。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关节角度变化,肌肉做功的力矩会发生变化,需要肌肉用力的程度也不同。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顶点”肌肉才有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这也是等张训练的不足之处。

②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肌肉进行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而且收缩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通常要有专门的仪器设备(即等动练习器)才能实现。

(2)等长收缩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有两种情况:其一,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其二,当其他关节由于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

(3)离心收缩

离心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做离心收缩以控制重力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缓冲作用。再如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以及下坡跑和下楼梯等也需要肌肉进行离心收缩。由于肌肉离心收缩的制动作用,减缓了身体的下落速度,不致于使身体造成损伤。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4)超等长收缩

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其优点在于,当肌肉被拉长后所产生的弹性势能,拉长后产生的牵张反射性收缩,以及主动向心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形成合力时,肌肉将产生较大收缩力。完成超等长练习时,肌肉最终收缩力量的大小是由肌肉在离心收缩中被拉长的速度和被拉长的长度所决定的,前者更为重要。超等长练习与其他力量练习相比,更接近比赛时人体的运动形式。

5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答:(1)关于运动训练能否导致肌纤维类型转变目前还有争论。分别是:

①一种观点认为,肌纤维类型组成是先天决定的,不能通过训练和其他方法得到改变。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员长时间系统地从事某一专项运动训练,可使肌肉结构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通过训练可导致运动员肌纤维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

(2)不论运动训练能否改变肌纤维类型,但运动训练能使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特征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②酶活性改变

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耐力训练可使与氧化供能有密切关系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的乳酸脱氢酶及磷酸化酶则活性最低。

6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答: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热疗

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Hsp72)可对运动所造成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运动前(一般为24小时)对受试者进行高温预处理,可使肌肉中的热休克蛋白浓度增加,减轻骨骼肌延迟性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

(2)静力牵张

在大负荷运动后,对参加工作的肌肉进行静力牵张,可有效地减轻肌肉的延迟性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关于静力牵张促进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恢复作用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按摩

大负荷运动后的肌肉按摩,可有效地促进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恢复。其机理可能是由于按摩产生的机械压力导致血流加快、肌肉张力减少和神经兴奋性改变。

(4)针刺

研究发现针刺和静力牵张能显著地促进离心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7试比较快、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答:(1)两类肌纤维生理特征的差异

①快肌纤维收缩力量大,收缩速度快,但容易疲劳。

②慢肌纤维收缩力量小,收缩速度慢,但不易疲劳。

(2)发生机制

两类肌纤维在形态和代谢方面的不同特点,导致它们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

①两类肌纤维在形态方面的差异

a.快肌纤维粗、肌质网发达,接受胞体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

b.慢肌纤维较细,肌浆丰富,毛细血管多,线粒体容积密度大,接受胞体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

②两类肌纤维在代谢方面的差异

a.快肌纤维ATP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无氧代谢酶的活性高,糖原贮备多,供能方式以无氧代谢为主。

b.慢肌纤维氧化磷酸化酶、丙酮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等活性高,氧化脂肪能力强,供能方式以有氧代谢为主。

六、论述题

1论述肌电的产生原理与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研]

答:(1)产生原理

①以针电极肌电图为例,正常肌肉在完全松弛情况下不出现活动,引导电极插入肌肉后,在记录仪上仅描记出一条平稳的基线。

②当受试者做轻度的肌肉收缩,可记录到一些简单的棘波,它们是一个运动单位的部分肌纤维电活动的总和,称为运动单位电位。

③由于针电极尖端与兴奋的肌纤维群间的距离、方向、位置不同,所记录的运动单位的波形有单相、双相、三相和多相之分。正常肌肉单相波电位占15%,双相及三相波电位占80%,多相波电位较少,约占5%。

(2)应用

①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在神经通路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给予电流刺激,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上记录诱发电位,然后根据V=S/t计算出神经的传导速度(其中v为神经传导速度,单位为米/秒;t为两刺激点,从刺激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时间差,单位为秒;S为两刺激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②利用肌电评定神经和肌肉的机能状态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电幅值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加深而增加;肌肉在持续的工作过程中,先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发生疲劳,为了维持工作,必须动员其他新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运动单位数量的增加,使积分肌电增加。肌肉持续工作至疲劳时,肌电的频谱左移,即平均功率频率降低。肌肉工作的负荷强度越大,疲劳的程度越大,平均功率频率和中心频率的减小越明显。

③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当肌肉以不同的负荷进行收缩时,其积分肌电同肌力成正比关系,即肌肉产生的张力越大,IEMG越大。

④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

在运动过程中可用多导肌电记录仪将肌电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运动中每块肌肉的放电顺序和肌电幅度,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诊断,有效而及时地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促进运动员的运动技能的形成及运动成绩的提高。

2试述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全过程。[杭州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全过程包括以下主要环节:

(1)肌肉在舒张状态下,横桥结合的ATP被分解为ADP和磷酸,横桥处于高势能状态,其方位与细肌丝垂直。

(2)肌浆中Ca2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横桥的结合点暴露。

(3)横桥与结合点结合→横桥头部的构象发生改变,其头部向横桥方向摆动45°→横桥拉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运动,将横桥头部储存的能量转变成收缩张力或引起肌丝滑动。

(4)横桥头部变构和摆动的同时,ADP和无机磷酸与之分离→横桥头部再结合一个ATP分子→横桥与结合点亲和力下降并与之分离→解离后的横桥头部分解ATP,重新恢复高势能状态。

(5)若肌浆中Ca2较高,横桥便与下一个结合点结合,重复上述过程。肌浆中Ca2升高也激活了纵管系统膜上的钙泵,钙泵消耗ATP将Ca2重新泵回纵管内部,肌肉开始舒张。

3试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谈谈力量训练与肌肉健美训练的区别。[武汉体育大学2006年研]

答:(1)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①肌源性因素

a.肌肉横断面积

肌肉横断面积指垂直横切某块肌肉中所有肌纤维获得的横断面积,正常情况下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也越大,两者几乎呈正比例关系。

b.肌纤维类型

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且横断面积或肌纤维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就大,而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则肌肉力量相对较小。

c.肌肉初长度

肌肉初长度是指该肌肉在收缩之前的初始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d.关节运动角度

人体同一块肌肉在关节不同运动角度时产生的力量是不同的,肌拉力线与关节角度在最适宜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反之则小。

②神经源性因素

a.中枢激活

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称为中枢激活,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所支配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及其同步的变化。

b.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其作用不仅可以募集肌肉中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收缩,并且能使每一个运动单位发挥出最大的张力变化,表现出更大的力量。

c.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不同肌肉群的活动是由运动中枢的不同部位来控制的,不同运动中枢之间协调性的改善,可以明显地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③其他因素

a.年龄因素

肌肉力量的自然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b.性别因素

若以绝对力量表示肌力,一般女子上肢肌力和下肢肌肉都要较低于男子;若以相对力量表示,则男、女生的肌力性别差异明显减小。正常成年男子肌肉重量约占体重的比例要高于女子。

c.激素因素

肌肉力量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激素作用的影响。如睾酮可以通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肥大,从而提高肌肉力量。另外,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也对肌肉的生长和肌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力量训练与肌肉健美训练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力量训练以绝对力量为主要训练目标,如力量举(硬拉、深蹲、卧推)。肌肉健美的目的是获得形体上的美与健康。

②训练方法不同

力量训练的训练方法以爆发力和身体整体力量为主,很少训练局部小肌肉群。肌肉训练当中多采用中等重量,控制速度等方法来锻炼肌肉的纬度和线条。

4依据肌纤维百分组成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说明它在指导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肌纤维百分组成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及其对指导运动实践的意义:

(1)肌肉的最大收缩速度、爆发力、纵跳高度与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成正相关,而净力量和耐力与慢肌纤维百分组成成正相关。

(2)优秀运动员两类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与其专项运动成绩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包括:

①腿部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是从事短跑、举重等短时间剧烈运动项目的先决条件,而腿部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是从事长距离跑等运动项目的先决条件,对于中距离跑等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腿部快、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应接近相等。

②两类肌纤维百分组成与运动能力及运动专项的上述对应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在运动实践中,即使运动员不具备其所从事专项的相应肌纤维类型优势,由于充分发挥其他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优秀运动成绩最终是由运动员生理、生化和生物力学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在实践中既要关注科学选材,又要高度重视科学训练。

七、案例分析题

1某运动员在训练完后第二天出现肌肉酸痛,有人认为是血乳酸还没有清除。对此你怎么看?

答:训练完的第二天出现的肌肉酸痛,与乳酸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因为进行了大强度或不适应的运动而造成的延迟性肌肉损伤。这是由于运动中所产生的乳酸,一般会在运动后半小时到1小时就完全消除了,所以训练后第二天的肌肉酸痛并不是乳酸的作用;而关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产生原因,现在有肌肉痉挛学说、骨骼肌蛋白降解学说、钙离子损伤学说等理论加以解释。

2100米短跑运动员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求完成8×60米的训练,并在10秒内完成每个60米,如果完不成,则要加罚5个。分析这种训练可能对运动员造成的不好结果。

答:短跑惩罚式训练会引起快肌过度疲劳,到后期大量参与工作的可能是慢肌。这样对于以发展快肌为主要特征的短跑运动项目来说是不利的。这是由于在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而低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先被动员。同时快肌很容易产生疲劳,不能长时间持续收缩。所以在短跑训练中应注意次间歇和组间歇,以保证达到最高运动强度。一般磷酸原供能系统会在3~4分钟的时间内完全恢复。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搜一搜

回复关键词【清华大学634】或【清华大学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