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全国名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
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考研指导书
1. 2026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专用教材
2. 2026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考研题库

2026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专用教材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汉语应用与语言分析能力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第1章 语言学基础
考点一:语言系统论
1语文学与语言学
(1)广义的语言学
①范围
a.语文学。
b.狭义的语言学。
②研究对象
古代书面语。
③研究目的
阐释古代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历史事实。
(2)狭义的语言学
①定义
描写语言现状、探求语言结构规律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独立科学。
②历史
a.19世纪——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成立,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系统的语言。
2语言学的对象
(1)语言与言语
①言语
言语指具体的言语动作和言语作品。
a.言语动作——说话。
b.言语作品——说出来的话。
②语言
a.语言指对全社会所有成员来说都相同的一套符号系统。
b.它由数量有限的彼此关联的符号和规则构成。
c.社会成员可以据此创造和理解无限多的不同的话语。
③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a.言语是个人不同的,语言是社会共同的。
b.言语是语言系统的生成物。
c.语言学力图在言语中提取概括语言。
(2)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②明确将语言视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3)共时与历时
表1-1 共时与历时

3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
①定义
符号是根据约定用来表示事物或概念的可感知的信息小单元。
②符号与事物
a.符号的意义源于代表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或概念。
b.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是约定性的,不是本质性的必然联系。
(2)符号与符号系统
①符号系统的功能大于成员的简单总和。
②每个符号的价值都取决于它与相关符号的关系。
③符号系统中起作用的是相互关系,不是单个实体。
④只有从系统整体、从符号的相互关系出发才能定义单个符号的价值。
(3)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①语言符号
a.物质形式: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b.特点
第一,价值在于代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或各种关系。
第二,音义结合的两面体。
②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a.最小的、单个的语言符号(语素)在创制时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约定性的、没有道理可言的。
b.复合的语言符号的组成不是完全任意的,是有一定的道理可言的。
c.任意性是语言符号最本质的特点。语言符号的价值正在于它在系统中与其他符号的相互关系。
(4)语言系统
①语言有无限的生成能力
a.生成性:使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却可以生成无限多的话语,表达无限多想要表达的内容。
b.成因:人的发音、辨音和记忆能力有限,因此语言中使用的语音材料数量是有限的。
②语言是个多层面的、多层级的系统
a.音系层级
表1-2 音系层级

b.语法层级
表1-3 语法层级

c.语言系统的特点
第一,语言系统的各层面上多级单位的数量翻番。
第二,音系层的最小单位(音位)不直接做语法层面单位的语音形式。
第三,音位的数量远比语素的数量小。
第四,这种多层面的、多层级单位的系统,为以有限的材料和规则生成无限多的话语提供了可能。
③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语言系统各个层面的各级单位都处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
表1-4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4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①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③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人类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如盲文、电报、旗语、数学符号等也是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产生。
(2)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
①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②思维功能是语言功能的另一重要方面。
③形象思维不依赖语言,抽象思维则一般需凭借语言进行。
考点二:音系
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的可感知媒介是声音。语言中的声音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语音属于自然属性,音系属于社会属性。语音学是语言学与物理声学、生理学的交叉学科。
1语音
(1)语音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
语音物理属性体现为声波,即空气振动的特定方式。语音生理属性是由人体特定器官的协同动作产生的。
①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四要素
a.音高,即声音的高低。
b.音强(也称音重),即声音的轻重、强弱。
c.音长,即声音的长短。
d.音质,即声音的个性,比如b与p的不同。四要素中,音质在语言中的作用最重要。
②语音的生理属性:发音
a.发音器官和发音部位。
b.发音方法。
(2)音素
①定义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的角度区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元。
②国际音标及音素标写法
a.定义
国际音标是目前最为通行的、可用来标写所有人类语言语音的标音符号。
b.制定原则
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标只记录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
c.表示方法
国际音标表示音素,通常还要外加方括号[ ],如“眼”的音素标音为[iεn]。
③元音和辅音
a.音素分类
音素首先可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此外还有半元音等小的过渡类。
b.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不受阻碍,辅音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
c.辅音的主要发音特征
第一,发音部位:唇、舌尖、舌叶、舌根等。
第二,发音方法:清/浊、送气/不送气、塞/擦/塞擦、鼻、边、闪等。
2音系的最小单位——音位
(1)音位的定义和标写
①定义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分语言符号作用的最小的音系单位。
②标写
音位通常用国际音标加双斜线表示,如“眼”的音位标音为/iεn/。
(2)音位的社会性
音位是根据声音的社会属性——在具体语言中有无区分语言符号的作用——而区分的。
(3)确定音位的原则
表1-5 确定音位的原则

(4)音质音位与超音质音位
音位是根据区别语言符号的作用而确定的,所以语音四要素都可能形成音位。
①音质音位
由音质的不同而区别语言符号的是音质音位。
②超音质音位
由音高、音强、音长的不同而区别语言符号的是超音质音位。
③比较
a.语言中音质音位的数量远远多于超音质音位。
b.汉语中的超音质音位是音高起作用的调位。
(5)音位变体
①定义
归并在一个音位中的若干个具体音素或音高、音强、音长值就是该音位的音位变体。
②音位与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可能有多个音位变体,也可能只有一个音位变体。
3音节
(1)定义
音节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是没有经过语音训练的人能自然感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特点
①从发音上看,音节是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的段落。
②音节是音系层最重要、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听感上可以感知到的最小线性单位。
(3)音节结构描写
①组合向
a.音节可容纳几个组合位置。
b.各语言的音节都有最大音节和最小音节的限制。
c.普通话的最大音节有五个组合位置: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最小音节只有两个组合位置:韵腹、声调。
②聚合向
a.每个组合位置上可以出现哪些类的成员。
b.普通话的声母位置上可出现除ŋ外的所有辅音音位,韵头位置上可出现所有高元音音位,韵腹位置上可出现所有的元音音位,韵尾位置上可出现i、u、n、ŋ。
4语流音变
(1)定义
因发音器官的制约和发音方便的需要,音位与音位接续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2)范例
就汉语来说,音节内的语音变化一般作为音位变体处理,音节间的语音变化一般作为语流音变处理。
(3)分类
①按变化的性质区分——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②按引发变化音与发生变化音的相互位置区分——顺向/逆向、邻位/隔位。
考点三:语法
1语法单位
(1)语法的四级单位
表1-6 语法的四级单位

(2)语法层的结构规则——词法和句法
①词法
词法是指语素组成词的规则,这些规则大多是不可完全类推的。
②句法
句法包括词组成短语和短语组成句子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可以完全类推的。
2词法
词法主要包括形态变化、派生、复合三种方式。
(1)形态变化构词法
①形态变化
a.定义
形态变化就是词与词组合进入短语或句子时要根据一定语法意义或所搭配的词发生词形的变化。
b.表现方式
第一,附加词尾或词头,如英语的book——books。
第二,元音等语音成分交替,如英语的foot——feet。
第三,异干交替,如英语的be——is——are——was——were。
②词形聚合表
a.定义
一个词的各种形态变化形式根据不同的语法意义交替出现,形成聚合群,称做“词形聚合表”。
b.范例
英语的动词give有彼此联系的5种形态变化形式:give,gives,gave,given,giving。
③语法范畴
a.定义
狭义的语法范畴专指形态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归类。
b.范例
英语动词形态变化所表示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种语法意义可概括为“时”这一语法范畴。
c.特点
第一,对立关系,共同的上级意义领域所辖的各个下级意义是相互对立的。比如,同属“时”范畴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彼此对立。
第二,一致关系,某些词类还必须根据与之搭配的其他词类的形态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形容词需根据所修饰的名词的性、数、格而发生相应的形态变化,动词需根据句中主语的人称发生相应的形态变化。
(2)派生构词法
①定义
派生构词法是用词根与词缀组合成新词的方法,用派生构词法构成的词叫做派生词。
②词根语素与词缀语素
a.词根语素
词根语素是词的核心部分,是实词词义的主要承担者。
b.词缀语素
第一,定义:词缀语素是词的附加部分,辅助词根表达整个词义。
第二,分类: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三小类。
第三,例证:如英语的worker一词由词根work和后缀-er构成。后缀-er的作用是在词根的动词意义上再加上“-的人”的辅助义。
第四,作用:词缀常常可以改变词根的词类归属。
(3)复合构词法
①定义
复合构词法是词根与词根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组合次序构成新词的方法,按照复合构词法构成的词叫做复合词。
②复合词与短语的比较
a.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可以与短语相同,区别在于增加了词汇义,比如英语中的复合词“blackboard”和短语“black board”。
b.复合词的结构方式也可以与短语完全不同,比如复合词“haircut”。
c.汉语的复合词大多与短语的构造方式相类似,比如“黑板”(定中)、“理发”(述宾)、“地震”(主谓),也有少数与短语构造方式不同的复合词,比如“车辆”。
3句法
(1)短语的构造
①短语的组合向
a.结构关系
第一,定义:成分组合而成更大的结构时产生的关系叫结构关系。
第二,作用:原来的单个成分结合为整体,也使整体结构的意义大于结构成分意义的相加。
第三,汉语短语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偏正、联合、述宾、主谓、述补。
b.组合位置和结构(句法)成分
第一,定义:短语结构由直接成分组成,每个直接成分占据结构的一个组合位置。
第二,范例:如定中结构有定语、中心语两个组合位置,也就有定语、中心语两个结构成分。
c.成分的组合次序
第一,定义:如果没有特定的标记成分,语言的结构成分在线性语流中就会有固定的出现次序。
第二,特点:同样的结构关系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出现次序。一些语言的结构成分总有特定的标记,结构成分的次序相对灵活。
d.虚词
第一,作用:结构或结构成分的身份也可以用虚词表示。
第二,范例:如汉语的“的”是定语的标志,“得”是述补结构的标志。
e.结构层次
第一,定义:短语层面的组合是层层套合的。
第二:特点:语流中词之间关系有松有紧。有的词之间的关系紧,它们先组合起来形成内层的结构,该结构再和其他词组合成外一层的结构。
第三,范例:“卖粮难”中“卖”和“粮”先组合成述宾结构,这个述宾结构再整体作为主语与“难”形成主谓关系。
f.层次歧义
第一,定义:结构层次的不同也会使得整个结构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第二,范例:“咬死了猎人的狗”,这一句子就因层次划分不同具有不同意义。
g.递归性
第一,定义:少数几种结构关系可以多层次地套合使用即递归性。
第二,代表:定中结构有极强的多层套合能力。
第三,范例:“白杨树→高高的白杨树→那棵高高的白杨树→院子里的那棵高高的白杨树……”
第四:影响:递归性是短语的数量激增至无穷的根本原因。
②短语的聚合向
a.成分类
第一,定义:指在某些组合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且不改变结构整体性质的成分聚合而成的类。
第二,范围:包括词的类和短语的类。
b.词类(功能分类)
第一,定义:本质是依据词在上级单位(短语或句子)中某些功能相同而划分出的聚合类。
第二,判定标准:同属一类的词可以在短语或句子某些相同的位置上替换而不改变整个结构的性质。
第三,代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c.短语类
第一,结构关系分类:定中、状中、联合、述宾、主谓、述补等。
第二,功能分类: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等。
d.组合位置
第一,定义:组合位置对成分类的选择是指在特定结构位置上只能出现某些成分类。
第二,规则:哪些组合位置上可以出现哪些类具有一定规则限制。名词性成分倾向于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中结构的中心语位置上,动词倾向于出现在谓语和述宾结构的述语位置上,副词一般只作状语等。
(2)句子的构造
①句子与词和短语的区别
a.层次不同:句子可以只含有一个词或短语,也可以含有许多词或复杂短语。
b.交际功能不同:句子有自己独立的语气,词和短语没有独立的语气。
c.语法结构要求不同: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句子往往有专门的语法结构要求和语法形式标记。但是,汉语的句子没有特殊的语法结构要求,各类短语都可以加上语气等交际功能方面的要素而实现为句子。
②句子的分类
a.结构分类: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
b.语气功能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c.表述功能分类:叙事句、描写句、判断句。
第一,叙事句对应现实中发生的动态事件,大多是动词谓语句。
第二,描写句对应现实中的静态图景,大多是形容词谓语句。
第三,判断句对应于对现实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判断,大多是“是字句”。
4语言的类型分类
表1-7 语言的类型分类

考点四:词义
1词义
(1)定义
词义是与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体现的是语言社团对某类现实现象的概括性反映和对该类现象的主观态度。
(2)特点
①概括性
现实中的具体现象千差万别,词义则舍弃了具体现象的个别性差异,概括地反映一类现象的共性。
②词义不是超语言的
哪些现象可以概括成一个词的词义没有超语言的标准,因此不同语言的词义对现实的概括分类不尽相同。
③民族性
与逻辑概念不同,词义是有民族性的。
(3)词的理性义和附加义
①理性义:词义中概括反映现实现象的部分构成词的理性义。
②附加义:反映语言社团对该类现实现象的主观态度的部分构成词的附加义。
③范例:“逝世、去世”的理性义相同,但附加的风格色彩不同。
2词义的聚合
依据语法功能的异同,词聚合成不同的词类;依据语音形式的异同,词聚合成同音词群。
(1)上下位词聚
①定义
有类与成员关系的词构成上下位词聚。
②特点
a.同属一类的各个成员之间是等位关系,如“鲤鱼”“草鱼”“带鱼”。
b.类与成员之间是上下位关系,如“鱼”是“鲤鱼”的上位词,“鲤鱼”是“鱼”的下位词。
c.上下位关系常常是多层级的,如“鲤鱼”属于“鱼”类,“鱼”属于“动物”类,“动物”属于“有生物”类,等等。
(2)局部整体词聚
①定义
有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词构成局部整体词聚。
②范例
“袖子”“领子”“前襟”“后襟”都是“上衣”的局部;“上衣”则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整体。
(3)同义词聚
①定义
由词的理性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同义词聚。
②特点
同义词在感情色彩、风格色彩、形象色彩、理性义强调的侧面或搭配能力上必有不同。
(4)反义词聚
①定义
由词义具有相互对立的等位关系的词构成反义词聚。
②特点
a.反义词的上位概念必须相同,如“快”“慢”的上位概念都是“速度”。
b.对立指在同一个上位概念之下,反义词或者穷尽二分该上位概念义,或者处于等位关系义的两端。
c.反义词的“异”中有“同”,除共有一个上位概念外,附加色彩也必须一致。
3词义的组合
(1)一些大的语义类之间的搭配限制
①特点
大的语义类能否搭配往往是现实中哪些现象能在一起出现的直接反映。
②范例
只有“有生”(“人、猴子、鱼”等)才可能与“自主动作”(“吃、闻、看”等)搭配。
(2)具体词义的搭配限制
①特点
这往往是语言甚至是方言自身系统约定俗成的限制。
②范例
北京话说“吃饭”“喝茶”“抽烟”,“吃”只能与固体的进纳物搭配;上海话“吃饭”“吃茶”“吃烟”都可以说,“吃”可以与固体、液体甚至气体的进纳物搭配。
考点五:语言的演变
1语言的分化
(1)亲属语言和(地域)方言
①形成原因
语言分化多因后起的地理隔离造成。人口增多、灾荒、战争等诸多原因导致社团成员向外迁徙,地理距离的加大降低了两地成员的交际密度,最终导致语言分化。
②亲属语言与方言的关系
a.同一系的亲属语言和方言(特指地域方言)均由同一个语言分化而成。
b.语言分化首先形成方言的区别。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长期完全分裂,两地社团的成员都已自认为分属不同的民族,方言的差异就上升为不同语言的差异。
c.地域变异属于方言的差异还是属于亲属语言的差异,取决于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比如德语与荷兰语的差别远远小于汉语闽南话与北京话的差别,但德语和荷兰语是亲属语言的差别,闽南话和北京话则是汉语不同方言的差别。
(2)语言的谱系分类
①语言谱系关系的四个层级:语系——语族——语支——具体语言。
②语系
a.定义
语系是谱系分类的最高层级,同出一源的所有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
b.种类
世界语言可分为阿尔泰、汉藏、南岛、南亚、闪-含、印欧等十余个语系,还有一些语言的系属不明。
表1-8 语言的谱系分类

③我国语言语系状况
a.种类:中国境内的语言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五个语系。
b.分布:汉藏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阿尔泰语在中国北方有广泛分布。
(3)语音对应关系与语音演变的特点
①核心词根
核心词根是指人类社会世世代代日常生活都经常要用到的词根,如表达最常见的天文地理现象、与人类早期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人体部位等概念的词根。
②语音对应关系
a.定义
语音对应关系是指,A语言的a音与B语言的b音在词中的出现平行对应。也就是说,在A语言与B语言意义相同或相关的一系列词中,凡A语言出现a音,B语言都出现b音。
b.特点
对于语音对应规律来说,a音与b音的音值是相同、相似,还是完全不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a音与b音的出现位置在两地要有成系列的对应。
c.范例
北京话的核心根词“二、耳、儿”读音/ɚ/,广州话的“二、耳、儿”则读音/ji/;两地的音值虽然并不相似,但却形成了一系列的平行对应。
d.形成原因
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不平衡性造成的。
③语音演变的特点
a.语音演变具有规律性。如果一个语言不受外系统的影响而自身演化,那么“语音演变依照一定的语音条件发生,符合该语音条件的词要变一起变”。
b.语音演变具有不平衡性。语言在地域上扩张而交流隔绝后,语音在各地的演变速度、演变方向不再一致。
c.亲属语言和方言也可能存在语音对应的例外。这些例外源于语法层面的类推演变或其他语言或方言的外来影响。
2语言的接触
(1)定义
语言接触是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借用、竞争与替代。
(2)原因
民族或方言区之间的贸易、文化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社会接触。
(3)类型
①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a.借词
借词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或外方言的词。借词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现象,不同社会间只要有接触,不管接触程度深浅,都可能发生词语的借用。
b.借词的作用
第一,借词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第二,借词也是语言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可用于研究借贷双方在借贷之时借出地或借入地的语音系统。
②系统的共存竞争与替代
如果接触的程度很深,则语言接触所引发的就不仅仅限于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还会有多个语言(或方言)系统的共存竞争与替代。这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a.共同语与方言的统一
第一,共同语与基础方言
共同语在某一时期的某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作为产生基础的方言是该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第二,基础方言的决定条件
基础方言的选择决定于社会的经济或政治或文化方面的条件。条件变化了,基础方言有可能更换。
第三,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
共同语引导各地方言向自己靠拢。靠拢程度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统一趋向力在各地的大小。随着市场经济的盛行,以及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的出现,方言向共同语的靠拢加速发展。
b.语言融合(也称语言替代、语言换用)
第一,定义
生活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中的两个民族的语言,其中的一种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而继续发展,另一种则逐渐失去自己的本质而最终死亡,这种现象叫“语言融合”,或叫“语言替代”“语言换用”。
第二,形成条件
经济文化上的先进地位;同一社会共同体中混居是必要条件;语言融合都要经过“双语共用”的阶段。
第三,语言底层
消亡一方语言的少数词汇和发音特点会保留在胜利者的语言中,这些痕迹称做该语言的“底层”。
c.语言的混合
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的接触导致语言的混合。主要有两种情况。
表1-9 语言混合的两种情况

考点六:语言与文字
1文字的本质
(1)本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2)作用
文字的表达媒介是作用于视觉的图形,它可以弥补语言的表达媒介(声音)一发即逝,难以传之异地、留于异时的局限,使人类社会已取得的经验得以长期保留并叠加。
(3)基本条件
文字书写的语篇能够还原为语言的有声话语,能够表达出话语中所出现的语言符号及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
2文字的单位
(1)最小的文字单位——字符
①定义
文本中那些数量有限的、按照一定规则反复排列组合的最小单元,也就是最小的文字单位,叫“字符”。字符是有区分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语素或词)的作用但不直接表达语言符号的文字单位。
②特点
各种文字字符的共同特点是不能单独地直接表示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或词)。
③字母
英文、俄文、阿拉伯文等文字中的字符,传统上叫做“字母”。字母的特点是只与语言中的“音”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直接与语言的“义”发生联系。
④汉字字符
a.定义
数以千计的汉字是由几百个更小的形体单元组合而成的,如“们”字由字符“亻”和字符“门”组合而成。汉字的这些小单位在信息处理学界叫做“字元”或“字根”(“字符”)。
b.类型
汉字中的与“音”有关系的部分(如“门”在“们”中只表示音)传统叫“声符”,与“义”有关系的部分(如“们”中的“亻”)传统叫做“形符”。声符和形符,大多都是字符。
(2)较大的文字单位——文字词或汉字
①文字词
a.形体表现
若干个字母的线性排列,并前后有空白隔开。
b.作用
文字词大多代表语言中作为音义结合体的“词”(语法词),既表达词的音也表达词的义。如英文中前后有空白的man既代表了/man/的音,也代表了“男人”的义。
②汉字
a.形体表现
占据一个方块形的空间。
b.作用
汉字大多代表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如“们”既代表mén的音,也代表“人、复数”的意义。
③文字词与汉字共同点
英文的文字词和汉文的字的共同特点是既表音又表义,以形体直接代表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共有形、音、义三要素。
3文字的分类
根据最小文字单位与语言符号的关系,全世界的文字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两类。
(1)表音文字
①特点
表音文字的最小文字单位(字母)只与语言的“音”相联系。
②类型
根据代表的是哪一级音系单位,表音文字又可进一步分为音位文字(如英文)、辅音文字(如阿拉伯文)、音节文字(如日文的假名)等。
(2)意音文字
①特点
意音文字的最小文字单位,有的与语言的音相联系,有的与语言的义相联系。
②代表
汉文是典型的意音文字。汉文的基本单位——汉字,大多对应一个语素,也大多对应一个音节,所以可称做“语素-音节文字”。
4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1)文字与图画
①区别
a.表意方式不同(根本区别):文字通过语言表达意义,而图画通过对现实的直接摹画表达意义。
b.掌握条件不同:能否看懂一篇文字取决于看者是否懂得文字所写的语言及是否掌握字形与语言的关联;能否看懂记事图画则取决于看者是否对画者所摹画的现实经验有所了解。
②文字形成的必要条件
a.文字文本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离散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与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当。
b.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音义不变。
c.小图形排列的次序能够表达语流中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
(2)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的发展历程
①图形记号
成系统的文字产生之前,先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图形记号出现。这些记号大多表示数字、部族族徽。
②图画文字
一些民族的记事典籍使用数量很多、图画程度很高的离散小图形,小图形与语言符号的对应有一对一关系,也有一对多的关系。图形排列的次序与话语中语言符号的次序有相当程度的一致又不尽一致。它们是图画与文字的过渡阶段,一般称做“图画文字”。
③成熟的古文字系统
a.类型
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的古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美洲的玛雅文等少数几种。
b.共同特点
第一,文字形体的象形度高;
第二,由单个表意字符组成的独体表意字数量较大;
第三,有相当数量的独体字只是借用做表音之用(假借字);
第四,有相当数量由表音字符与表意字符组成的合体形声字。
④早期意音文字的发展
a.一种是借用表音的比例大大增加,表音符号的总数量却逐渐减少,向着一种声音(辅音)只用一个表音符号表示的方向发展,如中东地区的文字。
b.另一种是形声字的比例大大增加,逐渐达到每个语素都有自己的字形,如中国文字。
5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的关系
(1)文字与语言的相对独立性
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因此两者可以是完全约定的关系。人类历史上,同一种语言先后使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的例子并不罕见。
(2)语言对文字的制约
从借用其他民族文字的几种语言后来又制定的自己的文字系统来看,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类型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