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3. 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复旦、武大等)

4. 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暨大、川大等)

5. 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人大、北大等)

考研指导书


1. 2026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用教材

2. 2026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11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1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2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3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4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5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6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7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8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9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20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21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22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23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2011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A卷)

一、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你对“冲击式排版”的理解。

2如何看待电视民生新闻的现象?

3简述深度报道对新闻采编工作的要求。

二、分析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就“全国新闻现场直播江西宜黄强拆事件”,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媒介联动”现象。

2上网已成为人们持续存在的一种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试从不同时期的媒体形态看传播科技如何改变新闻报道的形式与内容。

3交通广播成为中国城市广播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请你分析交通广播成功的动力、条件与因素。

三、写作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把下面的新闻资料改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述评性消息。

11月22日,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东城区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干部急需扩大国际化视野。到国外挂职,比到国外大学单纯的理论学习效果更好。近几年来,东城区一直都选派优秀人才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并选送干部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挂职。(《北京晨报》11月23目)

高层对公款出国考察制度的收紧,似乎并未影响到东城区干部公款出国挂职的步伐。挂职者能否积极践行制度初衷,掌握货真价实的先进学识,回国后能否积极付诸实践,这是衡量出国挂职制度效果的根本。不过,现实往往让人颇觉迷茫。

几年前,山东临沂原市委书记李群在美国纽黑文市挂职市长助理时的学习心得,因披露中外市长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曾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李群的心得里有这样一则“花絮”,市长对我说:“按照中国的礼仪,我要请你吃顿饭。可按规定,在外公款请客超过9美元视为行贿。还是到我家吃饭吧。”想必出国挂职官员有过不少类似经历,然而,任凭出国学习官员摩肩接踵,这样的“美谈”显然未能成功“拿来”为我所用,否则势头凶猛的公款吃喝消费不至于居高不下。

学而不能用,许多人往往归咎于国别“特色”,或强调国民劣根性,流露出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因为地域、民族和炙化等差异,“特色”必不可避免。然而,同是沐浴儒家文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无论是社会法治还是廉政建设,却能积极汲取国际先进经验。而像我国的香港地区,其廉政建设不仅在国际上名列前茅,其法治建设成就更是有目共睹。记得曾有人感叹内地城市与香港堵车现象时得出结论,认为正是对法治的高度信仰,使得这个人口密度远较内地许多城市更高、汽车拥有量更大的“弹丸之地”,居然鲜见大规模拥堵现象。

过于强调国民劣根性,实际是刻意回避对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群体的交锋。放眼许多政策,并不乏初衰值得称道之处,但这些政策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往往遭遇“歪嘴和尚”后没有挺直腰杆。如果现有环境无法对积极力量形成强力支撑,无论是走出国门走马观花的学习,还是赴国外挂职,又有何能耐施展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显著作为。

更进一步看,我国早已跃入人才大国之列,甚至为发达国家输送了大量各类人才,但是人才外流的客观现实,到底是因为我们人才大量富余,还是无法为体制有效吸纳?到底是因为公务员体系人才过于独特,社会无法培养和供给,还是非得寄望于既有干部体系五花八门的培养?到底现有信息手段无法提供更多先进知识,还是非得派人出国挂职……

国人一直特别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面对一些地方层出不穷出国学习考察包括挂职的高昂热情,纳税人最担心的莫过于,这些钱是否用在“刀刃上”,尤其是会不会沦为腐败的盛宴。否则,很难说那些刚被公款出国旅游政策打压的地方,不会蠢蠢欲动,勇步“后尘”。

效果和清廉,这当是挂职政策最令人期待之处。

2百年人计,教育为本。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昨天亮相。《规划纲要》将是指导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份征求意见稿中有哪些亮点?据此我们如何展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某都市报要做一次相关的专题报道,请你列一个可行的采访报道计划。字数不限。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搜一搜

回复关键词【武汉大学440】或【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