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全国名校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复旦、武大等)
3. 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暨大、川大等)
4. 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前)详解(含人大、北大等)
考研指导书
1. 2026年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用教材
2. 2026年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全国名校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1.北京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
2.上海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
3.山东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
4.中山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1.北京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考试科目: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简答题(30分)
1谈谈你对数据新闻的认识。
2虚拟现实技术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3自媒体脱口秀《罗辑思维》走红的原因。
二、分析题(40分)
1在社交媒体时代,你认为公关还有必要吗?
2在互联网竞争环境下,请为出版社了解市场状况设计一份调研方案。
三、写作题(80分)
针对网络直播的“公益造假”现象写作新闻评论。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30分)
1谈谈你对数据新闻的认识。
答:(1)数据新闻的含义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其目的在于,将数据中复杂的或者难以通过文字表达的内容和规律以视觉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人们提供交互式阅听和多样解读的可能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并提高传播效率。央视的《据说春运》《数说命运共同体》等系列报道节目便是数据新闻的典型案例。
(2)数据新闻的特征
①以海量数据为基础生产新闻。
②改变以文字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以图表和数据为核心进行可视化呈现。
③具有动态性、交互性。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3)数据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的优点
①数据新闻报道中,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专业性。
②数据新闻呈现的形式更加简单清晰明了,多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呈现,使受众更加清晰直观地快速捕捉新闻事实。
③数据新闻使得新闻事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更易解释、互动性更强、更加贴近受众和生活。
2虚拟现实技术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答:(1)虚拟现实技术的含义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仿真地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VR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具有交互性、自主性、存在感和多感知性等特点。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体验能够减少外界干扰而增强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可以让受众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很强的参与感,从而实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借用鲍德里亚描述后现代世界的“仿真”“内爆”和“超现实”三个概念考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发现:虚拟现实是模拟仿真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处理环境下的发展和技术拓展,这是一种更强调真实感、竭尽全力“欺骗”人体自然感官的“仿真”;虚拟现实加速了真实与虚拟的“内爆”,电子媒介不仅使人可以进行跨时空的交流,还造成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消失;媒介为人类塑造了一个“超真实”世界,大众只能接受被重构或建构的信息,而无法接触到客观真实,随着虚拟现实这类技术的发展,“超真实”显然呈现出了程度加深的趋势。
(2)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际应用
作为传输显示信息的媒体,VR在新闻、广告、游戏、艺术等领域所具有的潜在应用能力不可低估。
①游戏
虚拟现实目前广泛运用在游戏中,游戏制作方通过VR技术,使玩家能够更好地融入游戏角色之中去;代入感的增强,也使玩家容易把游戏中的虚拟环境当作是现实的环境,对游戏产生依赖性。
②展厅
展览厅运用VR技术,能够很好地还原展览物品的全貌以及发展历程,能够使参观者对展览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③新闻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VR技术,可以更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现场,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并加深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和感触。
3自媒体脱口秀《罗辑思维》走红的原因。
答:《罗辑思维》是由罗振宇主讲的一档知识类脱口秀视频节目,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播出,自2013年播出以来广受好评。2017年11月8日,罗辑思维入选时代“影响力·中国商业案例”TOP30。《罗辑思维》走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内容
《罗辑思维》是一档自媒体脱口秀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就和以往的一些综艺节目有很大的不同。自媒体形式的节目题材多样,内容活泼开放,受意识形态约束较小,制作人为了保证节目的长远运营和收益,以“内容为王”为制作原则,用精良的节目内容吸引受众,获得受众广泛好评。
(2)市场优势
《罗辑思维》的主题主要是读书,主持人罗振宇会在节目中给观众分析并推荐各种好书,这类主题在市场上并不常见,类似的节目《百家讲坛》又是一个非常中规中矩、严肃庄重的节目,相比之下,显然《罗辑思维》的风格更加诙谐洒脱,随意自由,深得受众喜爱。
(3)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喜欢《罗辑思维》这款节目的受众一定也深受其主持人罗振宁魅力的吸引。他不仅长相可亲,说话幽默诙谐,拥有高品质主持人应有的素质,而且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宏大的书籍阅读量。另外,其运营的个人公众号更是吸粉不少——罗振宇每天早晨七点左右都会发一段和某个主题相关的60秒语音,每天都不重复,准时发布,其严格的自制力和生活习惯让人佩服;同时,他所创办的“得到APP”更是一款优质的知识服务类应用。
二、分析题(40分)
1在社交媒体时代,你认为公关还有必要吗?
答题思路:本题可围绕社交媒体时代公关面临的变化和挑战组织答案,其要点包括:
(1)公关是政府、企业等组织在任何时代条件下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2)社交媒体时代危机事件传播更快、破坏力更强;
(3)社交媒体时代危机事件更复杂、形势更多样。
2在互联网竞争环境下,请为出版社了解市场状况设计一份调研方案。
答:在互联网竞争环境下,传统的市场调研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了解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的需求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获取数据的方式已经被彻底改变。对企业而言,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有效、科学地组织调研,才能收集到有价值的市场数据,为产品设计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出版社了解市场现状设计的调研方案如下:
(1)前期调研
做好前期工作,与出版社进行沟通,了解出版社近些年的运营情况,对其需求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了解他们所想要的具体市场调研目标和结果,在内部任务的分配上有一个明确的工作安排。
(2)网络调研
运用大数据和各种新媒体手段(例如在微信、微博上发起投票、发放调查问卷等)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了解市场上受众的爱好和需求。网络调研可以收集的资料包括:受众对产品的封面包装要求;各个年龄和阶层的受众的内容需求和偏好;受众对产品形式和内容的要求;受众对出版社和产品的建议和改良要求等。调研者应当以受众为本位,了解整个出版市场的受众情况。
(3)实地调查
通过实地观察、访问,了解市场上的各个书店和其他出版社的运营情况,对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的销售书籍和销售情况进行对比。
(4)汇总分析
将上述调研方法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并认真整理与分析,得出目前市场上的受众需求和市场销售情况等信息。同时,充分利用好前馈与反馈,在推出产品前后都对受众的意见进行收集和整理,及时修改发展策略,对方案设计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这样才能让市场调研的结果更加可行性和科学化,最后再加以实施确认。
三、写作题(80分)
针对网络直播的“公益造假”现象写作新闻评论。
答:参考示例:
公益直播造假:以善之名作恶,是怎样的无耻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在某直播平台,一场互相揭秘的“公益造假”风波在蔓延。四川凉山布拖县一带的村民,成为直播主角。在直播中他们得到食物、水果、衣服等物资,还有一沓沓“百元钞”。不过暖心一幕随着直播结束而结束,善款、物资都被收走。一位名叫“宿州杰哥”的主播承认“做公益有水分,发假钱”,并向粉丝道歉。从10月31日起,“杰哥”已多次直播另外多名“公益主播”的作假过程。
若非所谓的“公益主播”们内讧、相互揭底,拍拍发钱发物仪式然后收钱收物走人的“假公益直播”,恐怕还要继续“播”下去。这些年,我们常听说一些走过场甚至是做假戏的“摆拍式公益”——让受助者手举一沓爱心百元钞票拍照,拍完人走钱留下。而“假公益直播”的恶劣程度,比起“摆拍式公益”有过之而无不及。
毋庸置疑,“假公益直播”是对困难家庭的欺骗愚弄,他们亟需外界帮扶救助,等来的却是“假公益”,自己还成为活道具。
“假公益直播”的误导面不止如此。“直播+公益”原本意在打造新型的公益传播方式,让公益活动获得更多关注,依靠互联网的力量聚集更多善款。可“假公益直播”却在以骗网民上钩的方式消解“公益”的善意,这已不只是沽名钓誉那么简单。“发钱拍完就收回”,这类打着“公益”幌子的直播造假,非但没有任何“公益”可言,更是反公益的。
比起那些为“吸粉”“刷礼物”而衍生的各种“博出位”直播乱象,“假公益直播”更让人恶心。据多位直播观众介绍,通过这些直播,相关主播“每天收到的礼物价值5000到1万元不等”。当那些打赏者被其“善举”感动,为其送上礼物时,就已陷入了其公益幌子下的圈套,这已是对公益的伤害;而当骗局被戳破,这势必会对公益形成二度挫伤——很多人对公益的信任,也会由此冷却不少。
假公益直播已构成民事上的欺诈,根据新出台的慈善法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非营利原则,借公益之名行牟利之实显然涉嫌违法。将于12月1日生效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也有对直播造假方面的规定。在此背景下,执法机关应及时介入、依法查处,而平台方面也要尽到应尽的监管之责,不能放任其横行。对这种无耻之尤的行为,我们不能忍,也不该忍。
(来源:《新京报》;作者:何勇海)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或【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