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32新闻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2. 全国名校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详解【12小时高清视频】
考研指导书
1.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3.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第5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4. 2026年新闻编辑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第5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
第2章 公共关系的渊源、兴起与发展
第3章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
第4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5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
第6章 公共关系的类型
第7章 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第8章 作为“关系管理”的公共关系
第9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一:调查与策划
第10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二:口语传播
第11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三:文字传播
第12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四:实像传播
第13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五: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
第14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六:网络传播
第15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七:危机传播管理
第16章 公共关系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
部分内容
第1章 导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湖南大学2021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
答: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公关。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关系,是指一种为维系良好公众关系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在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策略和规范。狭义上的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客体是公众,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交流、沟通、劝说过程。公共关系是企业的一项经营管理功能,属于一种经常性和计划性的工作。公共关系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树立企业信誉,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②搜集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保证;③协调纠纷,化解企业信任危机。公共关系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社会组织的作用;②对社会的作用;③对个人的作用。
2公共关系学
答: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组织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共关系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吸收和运用了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它运用上述学科提供的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对影响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展开系统、科学的研究。
3公关营销
答:公关营销是指通过开展公关专门活动进行的社会营销。既是一种短线投资,又是一项长期投资。它可以帮助企业与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府、行业协会、媒体、专家、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尤其是企业通过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资助,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为产品创造一个融入市场环境的良好机会。它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企业声誉,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二、简答题
1请举例说明关系有何特点,为什么重要?
答:自从有了人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联系;并随之建立各种类型的关系,进而构成家庭、组织和人类社会。社会愈发展,关系就愈复杂、多样,所起的作用也就愈大。
(1)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关系具有三大特点:
①关系具有客观性和有效性。
它反映了事物及其特性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是客观的,存在于相应的事物之间,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关系的存在,表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共同性和彼此的影响,所以,关系又是互相的。
②关系具有可变性。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定随着事物本身及其相互间联系的变化而改变,甚至消失或产生出新的关系。
③由于事物本身及其不同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关系的重要性
①“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人而言,关系的客观性、重要性、可变性和多样性随处可见。人本身既是各种复杂关系的核心和创造者,同时又是各种复杂关系的产物。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生活在他与别人所形成的各种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并由此而形成了他的客观生存条件和环境,决定了他之所以能得到别人关爱和帮助的理由,也决定了他的权利、责任,甚至身份和地位。关系的多寡和性质,也反映了一个人被别人、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体现着他的社会能量、身份和地位。而人在关系中是具有能动性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选择地建立、发展、巩固和改善周围的各种关系。
②人完全是因为与其伙伴的个人联系才在智力上、道德上、文化上和情感上不断成长的。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必须强调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人类总在相互交往,必须从社会联系中来考察人的行为。事实上,没有什么人能在稍长一点的时期内单靠自己而很好地活动,他们都需要由其伙伴的反应来激励和控制。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孤立无援、无人知晓、众叛亲离的境地都是最难以忍受的。”
对人而言,关系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但大部分是交往的产物;而交往又是人本身成长的前提条件。人离开交往和关系,就意味着失去了别人的帮助而处于自我隔绝、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很多方面,关系决定我们的生活。我们拥有的个人关系和商务关系越好,我们就越容易销售我们的产品和理念,甚至‘推销’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有价值,越充分,越成功。”
2请列举中外历史上人们为调整关系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答: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对关系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体会和认识,并想方设法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调整、规范和改善各种重要关系。这也为后人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做法。
(1)在中国古代,从商周开始,统治者就十分重视调整、改善和巩固各种重要关系。
《尚书》是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文献汇编,记载了当时的统治者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为建立、协调、规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以及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
如强调“天命”和“敬天保民”,以“天”作为确立人世间各种关系和统治权力的最高权威。以血缘、婚姻关系和宗法、分封制度,建立和保持统治集团内部相互间的隶属关系;再用严格的“礼”将这种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上下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不得淆乱、僭越。以“德”作为对各级统治者的自我约束和评价准则,形成对社会秩序、等级制度和各种关系的精神维系。为了及时了解下情和民意,西周时又形成了派专门的“行人”“道人”到民间采集诗歌的制度,保留至今的《诗经·国风》中的许多作品,就源于当时所采集的民间创作。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转型和宗法制度的解体,出现了“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和“百家争鸣”的纷乱局面,民心的向背、人才的归属等,决定着各个国家实力的强弱甚至存亡。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加重要。
当时,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君主与臣民关系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去思考、建构、协调、处理和稳固各种关系,逐渐形成了追求“人和”“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及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些统治者已经意识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当时,在“士”这个最早的知识阶层中间,除了专事沟通、说服别人,尤其是做当权者的“舌辩之士”,许多人都擅长于通过各种关系资源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些在《春秋》《左传》《战国策》和诸子百家著作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具体而言,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中各国间频繁的结盟与对抗,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和“远交近攻”,秦国商鞅在变法初期“徙木赏金”以取信于民,奉命到薛城收债的食客冯骓为齐国孟尝君“焚券市义”而换取民心……类似故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3)当时的各个学派,也都分别提出自己重建、协调社会关系和秩序的主张。儒家用“三纲五常”来划分和规范当时人与人的关系。
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尚同”“尚俭”,追求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爱无等差的关系。
道家主张人们返璞归真、清静无为,与自然浑然一体,消除彼此的矛盾和争斗。
法家则建议君主用“法”“术”“势”来统御臣民,以严刑峻法来威慑民众,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上下关系。
而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思想,从克敌制胜的需要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出发,高度重视自身的团结,齐心协力,“上下同欲者胜”;同时特别强调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张“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通过各种努力,攻心为上,以最小的代价转变双方的敌对关系,化敌为友,争取最大的成果。
3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和关系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这些变化对现代行为方式有什么影响?
答:在印刷术发明以后不久,由哥伦布抵达美洲(1492年),达·伽马通向亚洲(1497年)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1522年)所代表的地理大发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至此,人类社会和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人类对于自己居住的地球真正开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些变化对现代行为方式产生了的影响如下:
(1)各个不同国家、地区,甚至各洲之间规模巨大的贸易不断发展,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经济伴随世界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而迅速成熟。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出现,“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和力量”。
(2)以欧洲社会的转型为开端,拉开了人类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这一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这就是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社会革命。
(3)数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道路“是全世界共同的道路,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唯一的道路”。
虽然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得有早有晚,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经历的发展阶段和效果各有不同,但却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特征,即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科学技术带动工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政治的民主化与法治化、人的观念和素质的更新以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等。正是以这些特征为主所构成的巨大变革,为公共关系的萌芽,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
(4)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民主政治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教育的普及……都使人的活动、交往范围空前扩大,使人的素质得到改善、能力大为增强,“使个人逐渐摆脱传统的家族、乡里、行会等的束缚和身份等级制的限制,加速了社会成员的平等化、自主化、流动化”。
现代人的个性、独立意识、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都日渐增强;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却更加广泛、更加密切。人更需要通过与自己的活动相适应的各种中介,这种关系网络系统就是使人成为现实的样子的现实的周围生活条件、文化环境。因此,现代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环境,迫使人们必然与社会、市场、他人进行物质、信息、情感和劳动等多方面的交流与沟通,结成多层次的关系网络,并在这些交流和关系中实现自我的存在与自由发展,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种特性,是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本质区别。
总之,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此而形成的现代文明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和多元化的利益,需要在运用法律、道德和行政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寻求其他新的协调手段。于是,主要通过有计划、经常性的信息沟通,来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明确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便应运而生。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复旦大学832】或【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