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汇总

3. 全国名校新闻理论考研真题汇总

考研指导书


1. 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2.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

3.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4. 倪宁《广告学教程》(第4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5.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6.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7. 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8. 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9. 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第3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南开大学新闻学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 南开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

第三部分 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南开大学新闻学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

2004年南开大学《新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考试科目:新闻学原理

专业: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群体传播

2新闻五要素

3《时务报》

4《新青年》

5CNN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

2简要说明新闻事业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3简要述评世界媒介的主要运行机制。

三、创意题(50分)

假定让你主办一份面向大学生的报纸,需你拿出一份策划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报名是什么?应当办成日报?周报?双周报?为什么?

(2)主要栏目策划。

(3)发行策略和广告策略。

要求: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群体传播

答: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①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②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③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④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传播的切入点。

2新闻五要素

答: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由于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个W。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3《时务报》

答:《时务报》是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该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为旬刊,梁启超任总编辑,汪康年任总经理。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该报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其发行量最高曾达17万份。

4《新青年》

答:《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由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该刊的宣传策略是以思想启蒙为要务,“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它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舆论中心;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5CNN

答:CNN(Cable News Network)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时代华纳旗下有线新闻频道,是美国第二大新闻频道,也是第一个全天候24小时的新闻频道。特德·特纳于1980年6月创办CNN,并在1996年以7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时代华纳。CNN总部设在亚特兰大。从1980年6月1日开播以来,其已经发展成为15个有线和卫星电视频道网络、12个网站、2个当地电视网络和2个广播网络,在全球还拥有多个地区和外语频道。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因为战争的现场报道而使CNN的国际知名度得到提升。现在,全美8600万个家庭和89万个宾馆房间可以收看到CNN。在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可以收看到CNN。2010年6月22日,CNN宣布停止使用美联社的服务和资料,集中致力于发展自身的国际新闻采集业务。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

答:中国的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因为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1)徐宝璜的《新闻学》

徐宝璜的《新闻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的名义出版。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正如徐宝璜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说,该书“取材于西籍者不少”,但“对于新闻学的重要问题,则皆有系统的说明;而讨论新闻纸的性质与其职务,及新闻之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

随着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中国的新闻教育,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已有人建议,但一直未能实现。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建,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徐宝璜曾为研究班讲授新闻学概论,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徐宝璜的名著《新闻学》,就是将其在新闻学研究班上使用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

(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班上主讲新闻采访,并指导会员的实习活动。邵飘萍的名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该书对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在戈公振的著作中,《中国报学史》的影响最为深远。这部书写于1925年至1926年,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日本人小野保增译为日文,书名改为《支那新闻学史》,并于1943年在东京出版。

《中国报学史》全书共6章,第1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纸的定义以及该书的编辑方法。戈公振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认定了新闻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第2章至第6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介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该书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但限于历史条件,这本书有些史料存在差错,后人为它作了补正。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交往开始增多,有力推动了中国新闻学的发展。仅1921年到1922年间,来华访问的西方新闻界知名人士就有:英国《泰晤士报》社长北岩,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美国新闻出版界协会会长格立士,《纽约时报》名记者麦高森,美联社社长诺伊斯等。这些人在中国各地进行讲学、发表演讲,介绍西方新闻学和办报经验,影响广泛。1921年10月,中国新闻界代表6人参加檀香山世界报界第二次大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界会议。1923年美商控股的上海《新闻报》创刊30周年,出版纪念册本,其中收有西方新闻界头面人物的祝词、论文多篇,用中英文对照刊出,促进了中西报纸经验的交流。

2简要说明新闻事业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

3简要述评世界媒介的主要运行机制。

答:世界各国的报刊和广播电视在运行机制上有很大不同。报刊基本上只有私营和国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而广播电视却有私营、公营和国有三种所有制形式。就广播电视而言,目前世界上有三种运行机制,即: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机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行机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行机制。世界其他国家的电视运行机制都是从这三种机制演变而来。这三种机制的具体特点如下: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机制的特点

美国的广播电视从一开始就是私营的。1967年经国会批准成立的公共电视系统(PBS),无论其规模还是收视率、影响力都只是私营台的补充。私营台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政府的控制;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这一切决定了它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要赢利就要争取广告客户。那些大的广告客户即大企业、大银行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电视台的成败命运。因此,电视台必须倾向、迎合甚至自觉地代表那些大企业、大银行的利益。

②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电视台把节目播给观众看,然后把观众卖给广告商”,这是美国电视台运作的基本规则。要争取广告,节目必须有相当的收视率;收视率越高,那么广告客户越多,广告收费也越高。因此,收视率是美国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第一生命。

③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这必然使节目有媚俗、低级的倾向。美国各电视台娱乐性节目的比重大大高于严肃的时政节目。而且,新闻节目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一是爆炒政界、社会名流的绯闻案、暴力案,二是新闻的故事化倾向。

④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长期以来,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全美广播公司(NBC)有效地控制了美国70%以上的观众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联邦通讯委员会放松规则,又有三家电视网进入各观众市场,即福克斯广播公司(FBC)、派拉蒙广播公司(UPN)和时代华纳公司(WB)。这六大公司目前控制着全美90%左右的观众市场。这些大公司实力雄厚,人才荟萃,为追逐观众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行机制的特点

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行机制,主要是在西欧和日本。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欧的20来个国家除卢森堡、英国外,电视业都是单一的公营电视台。公营电视台既不像国营,也不像私营,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公营电视台强调既非国家控制亦非商业媒介,强调对公众负责,以“由公众举办,为公众服务、受公众监督”相标榜。实际上,大多数公营电视台和政府关系密切,常常反映政府的立场,可以称为半官方机构。但是在名义上,它们是独立自主的,不代表任何政治集团,不谋求商业利润,也不对政府负责。

经过近20年的变革,西欧和日本正式确立了公私兼顾的双轨制机制。公营台按原先的模式继续运作,私营台则以美国私营台的模式进行商业化运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营台和私营台的实力不相上下,而且都是大的电视公司之间的垄断竞争。

(3)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行机制的特点

这种运行机制在世界上尤其是在第三世界仍具广泛的代表性。其基本特点是:

①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在中国,长期以来,除了政府投资以外,其他任何部门,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不得在电视台投资或参股。2001年8月中央国务院主管部门发文允许国有企业对传媒业投资,但仅仅限于经营部门(广告发行),投资方不得干预编辑,也不能参加具体管理。

②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台的主要领导人是由党和政府任命的;电视台的宣传报道方针必须和党的行动纲领、政府的施行纲领保持一致并经党和政府的批准。

③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在此前提下,要尽量满足观众对信息和娱乐等需求。

④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目前,部分入不敷出的电视台仍由地方政府拨款,保证电视台的正常运作,而大部分的电视台已不再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完全依靠广告收入和其他的经营收入。

三、创意题(50分)

假定让你主办一份面向大学生的报纸,需你拿出一份策划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报名是什么?应当办成日报、周报或是双周报?为什么?

(2)主要栏目策划。

(3)发行策略和广告策略。

要求:不少于800字。

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

更多内容,请点击获取:
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70258.htm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