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详解【5小时高清视频】

3.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4.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5.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考研指导书


1.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笔记和课后习题

2.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部分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620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不完善)及详解

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620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620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620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620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620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881新闻史论考研真题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348新闻史论考研真题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322新闻史论考研真题

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321新闻史论考研真题

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323新闻史论考研真题

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322新闻史论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620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不完善)及详解

华中科技大学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20新闻传播史论

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

1.客观性

2.新闻舆论

二、简答

1.结合相关理论谈谈对新闻自由的看法。

2.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三、论述题

结合习近平的讲话解释报刊的党性和人民性。

传播学

一、名词解释

2.传播模式

二、简答题

沉默的螺旋

三、论述题

受众的选择心理

四、应用题

调查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

中外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

1.CBS

2.新华社

二、简答

1.英国日本的广播制度

2.印刷术的发展

三、论述

普利策的新闻生涯、评价、地位及影响

真题及详解

华中科技大学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20新闻传播史论

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

1.客观性

答: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2.新闻舆论

答:新闻舆论是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同或相近的人们对某一事件的一致态度。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二、简答

1.结合相关理论谈谈对新闻自由的看法。

答:(1)新闻自由的含义

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2)新闻自由是相对的。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范畴。新闻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没有超阶级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总是建立在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以另一个阶级的不自由、丧失自由为条件的。

(3)新闻自由的时间特性。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发展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永恒的东西。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联系着的。新闻自由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统制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新闻统制中接过这面战旗并写上无产阶级的要求。到了共产主义,阶级和阶级差别消亡了,人人都能享有最充分的新闻自由,到那时,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政治权利,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这个口号也就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4)新闻自由的政治意义。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范畴。和别的自由、民主一样,新闻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一定历史时期和斗争阶段,新闻自由是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各个阶级都把它写入自己的斗争纲领之中。但是归根结底,新闻自由并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人们争得新闻自由以后并不满足,而是以新闻自由为手段,去创办报刊,开办电台和电视台,去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组织舆论、影响舆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自由就成了争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一个武器、一个阶梯。新闻自由对于每个公民而言,都是极为可贵的基本权利。

2.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答:(1)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含义

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政治法律、思想观点、文化传统等对新闻事业所施加的影响,目的在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最终使传播内容更符合施控者的利益。控制新闻事业,也就控制新闻自由。

(2)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方式

①法律的控制。最直接的法规有《新闻法》、《出版法》、《著作权法》等。我国的相关法律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限制主要集中在:a.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b.报道内容要真实,严禁利用新闻媒介诽谤侮辱他人;c.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d.严禁传播淫秽下流、污染精神的内容。

②政策和纪律的控制。政府或政党通过制定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控制新闻传播,重点放在法律力量无法达到的方面。

③新闻来源的控制。

④制度的控制和人事的控制。制度的控制是指通过法律确定新闻事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管理方式,确保新闻事业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人事的控制是指在新闻媒介配备统治阶级信赖的领导人员,确保自己的意志能得到贯彻。

(3)对新闻事业的经济控制

包括对产业所有权的控制和对广告的控制。

(4)对新闻事业的民族文化控制

包括:①发扬民族精神和维护民族尊严;②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传统习惯。

(3)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三、论述题

结合习近平的讲话解释报刊的党性和人民性。

答: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它要求在新闻工作中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组织原则和行为准则,表现了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截然不同的本质属性。

(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新闻事业的地位、性质、任务、作用等总的看法和纲领性的意见,它是无产阶级党性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实践中贯彻和表达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主要内容

①在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

②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在组织上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这几个方面,互相联系,缺一不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组关系:第一,党和政府的喉舌与人民的代言人;第二,党性与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党性与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自由;第四,党性与新闻报道的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第五,党性原则与新闻改革。

传播学

二、简答

沉默的螺旋(华科2015年研)

答:“沉默的螺旋”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中外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

1.CBS

答:CBS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简称,成立于1927年,原为十六家广播电台联合组成的独立广播电台联营公司。1928年“电视之父”威廉佩利取得公司控制权,1931年开始试播电视,以新闻为先导,电视新闻收视率一直居于首位,网罗了一大批出色的节目主持人和电视记者,著名的有埃德华·默罗、克朗凯特、丹·拉瑟等。娱乐方面曾以《星球大战》的逼真引起恐慌。1995年被西屋电器公司收购,成为美国最大的电视集团,现拥有电视台、电台和向电视网、地方电视台、有线台出售节目的销售公司。

2.印刷术的发展

答: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这一发明闪烁着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

(1)印刷术出现的条件

在印刷术发明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但是,一个个字的抄写实在是麻烦得很。一部书如果要制成一百部,就要抄上一百次。如果遇着卷帙浩繁的著作,就得要抄写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抄写时还会有抄错抄漏的可能,这样对于文化的传播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抄书既慢,数量也不多,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的要求。这就为印刷术的发明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2)雕版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发明于隋代的可能性比较大,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雕版印刷所用的版料,一般选适于雕刻的枣木、梨木。方法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字刻出来;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成为正字。雕版印刷很早就和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初刻印的书籍大多是农书、历本、医书、字帖等。

雕版印刷发明不久,佛教便利用它刻印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佛像和宗教画。宋代以后,还出现了铜版印刷。铜版一般用来印刷钞票,这是因为铜版可以印制线条细、图案复杂的画面,印成之后,难于仿造。雕版印刷在后来的发展中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别开生面的彩色套印。

(3)活字印刷的诞生和发展

雕版印刷比靠手工抄写确实方便得多,一次就可以印出几百部、几千部。但是,雕版依然很费工,印一页就得刻一块版,雕印一部大书,往往需要几年工夫;雕好后的板片,还得用屋子存放;同时要想出版别的著作,又得从头雕起。人力、物力和时间都很不经济。

宋代毕升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代,他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活字印刷。这种方法节省了雕版费用,缩短了出书时间,既经济,又方便,在印刷史上是一大革命,影响深远。现在盛行的铅字排印的基本原理,和最初毕升发明活字的排印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毕升也曾经试制过木活字,但是他发现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同,沾水后有伸胀性,排出版来高低不平,此外又容易和药物相粘,取下不便,所以他只好改用胶泥制活字。

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创制木活字成功,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增加排字的效率。关于他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经验,在他所著的《农书》中有详细的说明。王祯以后,木活字印书一直在我国流行。明清两代更加盛行。

(4)印刷术的外传

唐代的雕刻印本书传到日本,公元八世纪后期,日本的木板《陀罗尼经》完成。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或者略早,雕版印刷术传到埃及。公元十三世纪,欧洲人来中国多取道于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波斯当时已经熟悉了中国的印刷术,并且曾经用来印造纸币。波斯实际成了当时中国印刷术西传的中转站。公元十四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板雕刻的纸牌、圣像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我国最初的木活字印刷术,大约在公元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日本。具有聪明才智的朝鲜人民在吸取我国传去的木活字经验基础上,发扬光大,最早创制了铜活字,对世界印刷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公元十五世纪后,朝鲜铜活字印刷又对我国印刷术产生影响。

元代的木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间也有流传。维吾尔族人民,按照维吾尔文字拼音特点,制成单字,不是字母的活字。这很可能是世界拼音文字中出现的最早活字。以后,我国的活字印刷术经由新疆到波斯、埃及,传入欧洲。

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谷登堡(约1394—1468)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铅、锡、锑的合金初步制成了欧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三、论述

普利策的新闻生涯、评价、地位、影响

答:约瑟夫·普利策出生于1847年,1868年被德文报纸《西方邮报》聘为记者,从此开始报业生涯。他以“工作、工作、工作,思考、思考、思考”为座右铭,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特殊的采访本领,为报界所赏识。

(1)普利策的主要新闻活动有以下几点:

①《圣路易斯电讯报》起家

1878年普利策购买了《圣路易斯电讯报》,不到一年又合并了当地的《邮报》,改名《邮讯报》。《邮讯报》的成功,不仅为普利策进一步扩大报业积累了大笔资金,而且也为他闯入纽约新闻界经营更大规模的报纸提供了必要经验。

②《世界报》起飞

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发刊词中他宣称: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使《世界报》以新的宗旨、方针、信息和兴趣面向读者。普利策从两个方面加强该报的影响力:

a.注重严肃的言论和报道,不断揭露贪污行为,攻击不正当财富的拥有者,提倡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改革。

b.大量刊登刺激性报道,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段扩展销路。

③办报方针与社会贡献

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把普利策的办报特点归结为六项: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该报声誉,如为筹建纽约港自由女神像台座发起的募捐活动;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地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篇幅大,报价低;率先使用插图(木刻图画);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普利策深知好的报纸必须要有良好素质的工作人员,并十分注意进行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普利策还留下50万美元设立“普利策奖”,奖项有优秀的文学、历史、音乐和新闻作品,其中以新闻奖的比例最大。普利策奖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最荣耀的奖赏。

《世界报》提倡社会改革是受到尊敬的,但是它大量刊登犯罪新闻,则为世人所诟病。这主要是由于他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思想。他认为煽情主义可以吸引读者来读报,读者基础扩大了,报纸的各项社会运动也就有了支持者。煽情新闻是手段,社论才是目的。普利策是一个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的资产阶级“改良家”。他政治上的进步、新闻事业理想和贡献应当予以肯定,其煽情主义做法则应加以批判。

(2)普利策的新闻活动对于当今的传媒活动而言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1883年普利策买下《世界报》标志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这也促进传播理念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同时,办报者眼光向下的受众观对于满足当时低层受众的知晓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它使大众媒介不再受一党一派的牵制而走向一种公共领域。

②普利策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如大量采用图片、多行标题、大字号,新闻写作多样化,增加新闻特写等,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已为现代报纸所承袭。尤其是对于如今竞争激烈的都市报而言,通过业务的革新,吸引受众眼球,以期在市场占的一席之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③客观上促使了采访方式的创新。《世界报》的女记者内莉·布莱就装疯混入纽约拉克威尔岛的疯人院,进行了体验式采访。女记者内莉·布莱最具危险性的活动是1889年只身周游世界,看自己能否以少于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世界》的时间环球旅行一周。最后内莉·布莱以72天6小时11分01秒,少于80天的时间胜利地完成周游世界的冒险。她的这一举动轰动了公众,也为《世界报》制造了新闻,这就算是早期的“策划新闻”。在今天,这样的方法依然适用。

④利用报纸推动改革、关注弱势群体、独立批判精神是报纸的责任意识的体现。《世界报》自始至终抨击那些“上层阶级”、“暴发户”和“假贵族”们的丑恶行径。普利策从开始办报那天起就一直为改革而奋斗。普利策的新闻活动在揭露社会问题,同情平民发动运动的同时,也整合了社会,协调了社会关系,起到了“社会雷达”的作用,这对于当今传媒如何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具有借鉴和警示作用。

更多内容,请点击获取:
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76869.htm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