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考研指导书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0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2016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2019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2021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22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23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24年北京邮电大学《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200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释义(每小题6分,共54分)

1意识

2唯物论

3真理

4社会存在

5辩证法

6自由

7共产主义

8以人为本

9政治文明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64分)

1简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3简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原因。

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内容。

5简述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观点的理解。

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7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8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2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参考答案:

一、名词释义(每小题6分,共54分)

1意识

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唯物论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

3真理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4社会存在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5辩证法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6自由

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在必然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7共产主义

答: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8以人为本

答: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9政治文明

答: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政治文明是由国家构成的社会活动的产物,最终是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政治文明的形成受到一定阶级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同时还受到社会的政治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主要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家的文明水平,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整个社会文明系统的主导和保证。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程度不断提高。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64分)

1简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答:(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答:(1)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3简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原因。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内容。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5简述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观点的理解。

答:(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1)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7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答:(1)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1951年通过的《法兰克福声明》所反映的纲领、政策的总称,是西欧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思想的积累与沉淀,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也是当今国际社会颇有影响的一股政治势力。

(2)民主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世界观是多元的。

①多元性:理论来源是多元的;实践是多样的。

②伦理性:认为社会主义是道德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的表现。否认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③改良性:托马斯·迈尔讲“目标明确的改良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只有不断改良,才能发生变化;实行“渐进主义的一步一步的战略”。

(3)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反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再把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

③否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④试图通过社会福利制度解决社会的两极分化。

⑤在政治上,主张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⑥用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4)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创始人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哲学基础不同;变革现实的道路不同;奋斗目标不同。

(5)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深广的原因

①它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欧洲国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它标榜一种似乎不偏不倚的中间立场,似乎不给社会带来阵痛和代价,通过改良就可以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消除社会弊病,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

③它利用或夸大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某些失误,攻击科学社会主义,甚至还以“马克思主义”为幌子以欺骗和争取民众。

8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

①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②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

③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③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三、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揭示,世界万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矛盾就是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与过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不同事物之间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相互要求和相互依存达到了一致。因此,和谐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关系,即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和谐只不过是事物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统一”占据着矛盾的主导地位,是事物变化的主流趋势,从而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和协调状态。

①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相对性。这不仅在于和谐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事物发展状态,还在于判断事物和谐的标准、事物和谐的程度都是相对的。

②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层次性。和谐的层次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层次的事物之间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在内容上的不同,也表现在同一事物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和谐的内容、标准、程度也不相同。

③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动态性。和谐的动态性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一个从不和谐到和谐的动态过程。其次,事物的和谐本身也是一个从低程度向高程度推进的动态过程。

④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必然性。矛盾构成事物,矛盾构成现象,矛盾构成世界。矛盾的运动形成事物的过程,矛盾的发展状态就是事物的状态,矛盾是产生“一切”的最终根源。因此,和谐作为矛盾关系,作为矛盾运动的产物和状态,它是无条件的,具有必然性。

(2)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协调状态。在范围上,它包括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中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官方与老百姓之间的协调(社会治理的和谐,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和谐),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与中央要求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人和环境的和谐),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协调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内容上,它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各自内部不同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包括经济、文化、政治三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还包括这三个方面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协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自身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等等。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协调状态,它也具有相对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必然性。

①和谐社会的相对性,首先在于它是相对于没有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性矛盾的社会而言;其次,和谐社会仅仅是指社会矛盾没有尖锐化的社会状态。

②和谐社会的层次性首先表现在不同等级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和谐;也可以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这三大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表现在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个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表现在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同层面上的协调发展;表现在个人的体质、文化知识、能力、思想品质、精神追求等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还可以表现在人和自然层次上的和谐发展。

③和谐社会的动态性是指和谐社会是一种运动着的社会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④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来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和谐社会具有必然性从根本上构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根据。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答: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逐步深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先后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分别是“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1)人的本质即劳动

①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将劳动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开端,它为建立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有机体而存在,自然无机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界相联系的直接形式。

③马克思从侧面提出了人的本质还在于社会性。首先,劳动是人的社会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其次,不论人的活动属于什么领域,都离不开社会,都受社会制约。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做出了最基本的科学规定,这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他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研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①肯定了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一种受自然制约的自然存在物。

②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具有主体性并通过对自然认识与利用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象世界和社会关系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表现出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能动性。

③人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有实践能力的万物之灵。认识到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马克思对于个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是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随着种种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的本质也必然发生变化。

(3)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并具体论述了生产劳动、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关于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更具体了。

①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人们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人们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便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②关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种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关系促成了社会需要。

③关于劳动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需要引起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满足需要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劳动的发展。生产劳动不能离开需要,离开需要就使它失去了目的,失去和人的需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论述(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而言,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切制约的,而人的本质就存在于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存在于三者的有机统一中。

更多内容,请点击获取:
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70873.htm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