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应用心理硕士《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名校考研真题(2017年前)详解
考研指导书
1.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4.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5.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6.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7.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8.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9.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10. 2026年管理心理学考研题库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N-back范式主要用于研究( )。[统考2023年研]
A.瞬时记忆
B.工作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答案】B
【解析】N-back范式是一种经典的工作记忆研究范式,在已有研究中常被用于研究不同记忆负载工作记忆的加工过程。
2在阅读一个汉语句子时,读者的视线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从左向右移动,此时所记录的眼动过程是( )。[统考2023年研]
A.注视
B.回扫
C.回视
D.眼跳
【答案】D
【解析】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运动称为眼跳。由于读者是从左向右移动,所以不是回扫或者回视。因此答案选D。
3下列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中,最容易调动被试积极性的是( )。[统考2023年研]
A.最小变化法
B.平均差误法
C.恒定刺激法
D.信号检测法
【答案】B
【解析】平均差误法是被试自己主动调整比较刺激,所以最容易调动被试积极性。
4过程分离(PDP)范式主要用于研究( )。[统考2023年研]
A.内隐记忆
B.错误记忆
C.回溯记忆
D.前瞻记忆
【答案】A
【解析】过程分离是用来研究内隐记忆的,主要通过在一个任务中设置不同的测验类型来分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贡献比例,从而实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
5下列实验中,属于博弈范式的是( )。[统考2023年研]
A.GO/No-go范式
B.GA范式
C.AB范式
D.IGT范式
【答案】D
【解析】GO/No-go范式是用来研究执行控制的范式,GNAT范式是用来研究内隐认知的,AB范式是注意瞬脱范式,IGT是爱德华赌博范式。因此答案选D。
6在某项实验中,要求100名被试中的50名先进行M测验,再进行N测验,另50名被试先进行了N测验,再进行M测验,这主要是为了克服( )。[统考2023年研]
A.顺序效应
B.累积效应
C.霍桑效应
D.从众效应
【答案】A
【解析】这种做法要求一半的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顺序是AB,另一半接受实验处理的顺序是BA,所以是控制顺序效应的方法。因此答案选A。
7下列选项中,时间分辨率最好的实验技术是( )。[统考2023年研]
A.TMS
B.PET
C.fMRI
D.ERPs
【答案】D
【解析】事件相关电位(简写为ERPs)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时间分辨率最高的仪器设备是ERPs。
8下列关于加法反应时的法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统考2023年研]
A.假设信息加工过程是序列进行的
B.是对减法反应时的法则实验逻辑的发展和延伸
C.主要用于分析各个信息加工阶段的加工时间
D.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独立,说明它们作用于不同加工阶段
【答案】C
【解析】斯腾伯格提出加法反应时技术,其基本逻辑是:完成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相互制约,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分别对应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但加法反应时不能用于分离各个加工阶段具体的时间。
9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过程分离开来的经典实验是( )。[统考2023年研]
A.阈下知觉实验
B.词干补笔实验
C.系列回忆实验
D.定向遗忘实验
【答案】C
【解析】研究者通过系列位置曲线(即系列回忆实验)来分离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因此答案选C。
10心理学实验论文中,实验结果呈现图表用什么表示( )。[统考2022年研]
A.三线表
B.四线表
C.三格表
D.四格表
【答案】A
【解析】在心理学实验论文中,一般要求使用三线表,就是表格只能有上边框(顶线)和下边框(底线),标题行下面加一条线(栏目线)。其中顶线和底线为粗线,栏目线为细线。三线表并不一定只有3条线,必要时可加辅助线。三线表以其形式简洁、功能分明、阅读方便而在科技论文中被推荐使用。
11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每次向被试提供2~8个刺激,只有一个是信号,其余均是噪音,让被试报告哪一个是信号,通过检测次数和被试答对次数计算被试判断力。采用的方法是( )。[统考2022年研]
A.迫选法
B.有无法
C.评价法
D.分段法
【答案】A
【解析】迫选法在被试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至少要连续呈现两次,在两次或多次呈现的刺激中只有一次出现信号。
12沃和诺尔曼在探究短时记忆中信息遗忘是否受到了干扰,通过改变间隔时间和间隔数字,将“消退”和“干扰”这两个因素分离开来。这种方法属于( )。[统考2022年研]
A.节省法
B.重学法
C.提示法
D.探测法
【答案】D
【解析】关于导致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由于加入干扰信息需要时间,而在回忆前即使不进行额外作业也难以完全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因此分离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沃和诺尔曼(Waugh & Norman,1965)设计出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企图将纠缠在一起的这两个因素分开来。这种新的方法称为探测法。他们让被试听由若干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序列,在数字序列呈现完毕后,伴随着一个声音信号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这个探测数字曾经在前面出现过一次。被试的任务就是回忆在探测数字后边是什么数字。在实验中,他们采用了两种速度来呈现数字,一种是快速的,为每秒4个,一种是慢速的,为每秒1个。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间隔时间,从而使时间和干扰信息这两种因素分离开来。结果发现,在快、慢两种呈现速度下,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并且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这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干扰引起的。
13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最适合的设计是( )。[统考2022年研]
A.回溯设计
B.匹配设计
C.随机设计
D.拉丁方设计
【答案】A
【解析】回溯设计,又称事后回溯设计,是非实验设计类型,即在事件发生之后,研究者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进而发现现象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获得一定研究结论的方法。在对吸烟与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时,把肺癌患者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肺癌患者发病前有大量吸烟的习惯,而正常人则吸烟较少或从不吸烟,从而得出结论,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采用该设计,研究者既不能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也不能有计划地观测因变量,因此获得的结论往往是不够准确的。但从实际情况看,有许多个体或社会的重要事件只能发生一次而不能重复,只能采用该设计研究。
14实验中,呈现了3种情绪图片(积极图片/消极图片/中性图片),请6名被试参加实验,被试分配如下图所示。该实验设计类型是( )。[统考2022年研]

A.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B.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C.多因素被试间设计
D.多因素被试内设计
【答案】B
【解析】单因素实验设计是只对一个因素进行实验,而将其他因素都固定的实验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将所有被试轮流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题干中,实验只有一个自变量(三种情绪图片),因此是单因素实验设计;6名被试接受了所有实验处理,因此是被试内设计。
15被试固有的习得差异是影响实验研究内部效度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是( )。[统考2022年研]
A.前摄历史因素
B.后摄历史因素
C.选择因素
D.成熟因素
【答案】A
【解析】历史因素可以分为前摄历史因素和后摄历史因素两类。前摄历史因素包括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比如性别、工龄、经验、身高、体重、态度、个性、运动和心理能力等。如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这些因素上差异很大,则会影响所测的因变量指标的组间差异。在研究中这些因素一般通过随机化法或匹配法进行消除。后摄历史因素是指在测量以外可能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因素。这常常是由于研究中未控制因素的干扰,使因变量发生变化,而不是实验处理本身所造成的差异。后摄历史因素可通过恒定其他事件的方式加以控制。
16如果一个实验结论能够很好地推广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这说明实验有很好的( )。[统考2022年研]
A.外部效度
B.内部效度
C.结构效度
D.内容效度
【答案】A
【解析】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17从总数为100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25的样本,第一个随机选取,此后每间隔4个取一个,以此类推,直至取满25个。请问该抽样方法是( )。[统考2022年研]
A.系统随机抽样
B.整群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答案】A
【解析】A项,系统随机抽样,又称机械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是指将总体单位按某一标志(如时间)排序,然后按一定间隔来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B项,整群随机抽样,又称集团随机抽样,是指将总体分成几个互斥的集合(例如年龄组),然后随机抽取整群的产品的一种抽样方式。C项,分层随机抽样,又称类型随机抽样,是指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成各种类型(或层),然后根据各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例,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照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D项,简单随机抽样,又称单纯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SRS抽样,是指从总体N个单位中任意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使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方式。
18在同一感觉通道下,选择反应时与选择数目的关系是( )。[统考2022年研]
A.选择反应时与选择数目之间成正比
B.选择反应时与选择数目之间成反比
C.选择反应时与选择数目的对数成正比
D.选择反应时与选择数目的对数成反比
【答案】C
【解析】默克尔(1885)用公式RT=lgN揭示了反应时与选择数目之间的函数关系,RT为反应时,N为选择辨别刺激的数目,即反应时并不随选择项目的增多而线性增长,当刺激项目从两个增加到三个时,反应时的增量小于0.07秒。
19用刺激或指导语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与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进行比较,该注意研究范式是( )。[统考2022年研]
A.整体局部范式
B.过程分离范式
C.提示范式
D.过滤范式
【答案】C
【解析】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等。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其实,提示就是对注意指向的引导。提示分为外围提示(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和符号提示(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也可分为预言性提示(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20下列仪器中,能够改变双眼视差的是( )。[统考2022年研]
A.动景盘
B.闪光融合仪
C.实体镜
D.“视崖”装置
【答案】C
【解析】立体镜,又称实体镜,是一种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在一定范围内,立体镜中插入的两幅图片的差异越大,立体或三维效果就会越明显。
21在一个2×2的实验中有30个人,其中15个人接受两种实验处理,另外15个人接受另外两种实验处理,这是什么实验设计?( )[统考2022年研]
A.ABA设计
B.匹配设计
C.混合设计
D.拉丁方设计
【答案】C
【解析】混合设计是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要求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使用被试内设计,且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使用被试间设计。题中15人接受A1B1、A1B2两种实验处理,另外15人接受A2B1、A2B2两种实验处理。自变量A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为被试内变量。
22容易引起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范式( )。[统考2022年研]
A.空间线索范式
B.启动范式
C.多目标追踪范式
D.快速系列呈现范式
【答案】D
【解析】雷蒙特等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SVP)的方法,结果发现,如果T2在T1之后200毫秒到600毫秒的时间段内呈现,T2的报告正确率就会大大降低,大约在T1呈现之后300毫秒时,T2的报告正确率最低。这个现象被称为注意瞬脱。
23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从负到非负的转折点为上限,从非正到正的转折点为上限,上限下限之间的距离称为不肯定间距,差别阈限等于1/2的不肯定间距,那么这时测得的差别阈限是( )。[统考2022年研]
A.主观差别阈限
B.客观差别阈限
C.绝对差别阈限
D.相对差别阈限
【答案】C
【解析】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为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被试在做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绝对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是相对差别阈限。
24Stroop实验的因变量测量指标是( )。[统考2022年研]
A.反应时
B.比率
C.持续时间
D.喜好程度
【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Stroop通过实验发现(1935),被试观看不同颜色的字,当字义和字的颜色相冲突时(如蓝色的“红”字),被试的反应时间要慢于正常刺激的反应时间。这种字义对命名的干扰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Stroop效应。该实验中,自变量为用于测试的字,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时间。
25与地球24h昼夜节律变化不同,神舟十三宇航员在太空约90/min就一个节律改变,一项研究欲对比节律对地球和太空中航天员睡眠效率的影响,节律是( )。[统考2022年研]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A项,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B项,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变量。CD两项,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题干中,节律可由实验者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节,是自变量,航天员的睡眠效率是因变量。
26在一个2×3的混合实验设计中,第一个因素为组间因素,若每组处理下需观测4个数据,则整个实验需要的被试数是( )。[统考2021年研]
A.2
B.4
C.8
D.12
【答案】C
【解析】由于所有被试都要接受组内变量所有水平的处理,所以计算被试量时只需计算组间变量所需被试数。第一个组间因素包括两个水平,由于每个实验处理要有4人,所以总共需要2×4=8人。
27经典内隐联想测验的因变量指标是( )。[统考2021年研]
A.反应时间
B.反应难度
C.通过率
D.再认率
【答案】A
【解析】格林沃尔德等人(1998)提出内隐联想测验以反应时间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28实验结果支持备择假设(H1)时提示该研究可能有较好的( )。[统考2021年研]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效标效度
D.预测效度
【答案】A
【解析】实验结果支持备择假设说明实验的统计结论效度较高,统计结论效度是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之一。因此答案选A。
29发现了短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的实验是( )。[统考2021年研]
A.R.Conrad的编码实验
B.M.Posner的编码实验
C.Solso的颜色匹配联想实验
D.Wickens的去前摄抑制实验
【答案】B
【解析】波斯纳(1970)用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他所用的实验法是减法法,减法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为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30为考察雄性激素对雄兔进食行为的影响,给一组雄兔注射适当浓度的雄激素,给另一组雄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3天后,测量雄兔进食的变化,该实验中的因变量是( )。[统考2021年研]
A.雄激素
B.生理盐水
C.体重
D.进食量
【答案】D
【解析】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和调控的变量叫作自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和结果叫作因变量。题干实验中,自变量是雄性激素的多少,因变量是进食量。
31研究者采用下图所示的设计方案,主要想达到的目的是( )。[统考2021年研]

A.平衡累积效应
B.恒定累积效应
C.消除累积效应
D.分离累积效应
【答案】A
【解析】在心理学实验中,通过对实验处理的顺序进行控制,以抵消因实验处理先后顺序而产生的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技术叫作平衡设计。拉丁方设计是常用的平衡设计技术。它采用一种拉丁方格做辅助,拉丁方格就是由需要排序的几个变量构成的正方形矩阵。题干中的表格是拉丁方设计,用来平衡被试内设计的累积效应。
32下表是用恒定刺激法测绝对阈限的结果,根据表格计算出的绝对阈限是( )。[统考2021年研]

A.9
B.10
C.10.56
D.11
【答案】C
【解析】用恒定刺激法测量感觉阈限时,常用直线内插法计算绝对阈限。直线内插法是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然后再从纵轴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绝对阈限。设50%对应的绝对阈限数值为x,计算方法为(11-10)/(66-29)=(11-X)/(66-50),可得X=10.56。
33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纵轴值为0.20,Z分数为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40,Z分数为2,则d´值为( )。[统考2021年研]
A.-0.2
B.0.2
C.-1
D.1
【答案】D
【解析】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击中率用P(y/SN)表示,SN代表信号;虚报率用P(y/N)表示,N代表噪声。感受性的指标可以用两个正态分配的平均数之间的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的,常称d´,即击中率P对应的Z分数与虚报率P对应的Z分数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代入题干数据,2-1=1。
34按照实验逻辑,能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都直接估计出来的方法是( )。[统考2021年研]
A.加法反应时
B.减法反应时
C.选择反应时
D.辨别反应时
【答案】B
【解析】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构成,人在完成某个信息加工任务时,参与的各阶段的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反应时不同,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信息加工任务需要不同的阶段参与。常见的反应技术有“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两种。加法反应时不能直接观察到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它更加关注如何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减法反应时可以通过不同的任务的反应时差异去分离出各个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5在听觉实验中,宋(Sone)是人对声音强度反应的心理感觉单位。让听者调整一个1000Hz纯音的声级,使它听起来是1/2宋,也可以让一个声音听起来是2宋,以此类推,即可建立的听觉量表是( )。[统考2021年研]
A.响度量表
B.音高量表
C.音色量表
D.声音掩蔽量表
【答案】A
【解析】响度是反映声音强度的主观量。为了对响度主观量进行测量,需要对响度单位进行规定。Sone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主观响度单位。响度主要随声音的强度而变化,但也受频率的影响。两者的量的关系,按古典的心理物理学规律,响度与强度的对数成正比。为了检验这一假说的正确性,现代心理物理学进行了响度的定量判断实验,并建立了响度量表。因此答案选A。
36Stroop实验范式通常用来探测( )。[统考2021年研]
A.深度知觉
B.注意控制
C.记忆规律
D.问题解决
【答案】B
【解析】Stroop在研究中发现了字的颜色对识别的干扰效应,该效应称为Stroop效应,涉及注意控制的问题,相应的Stroop范式通常用来研究注意控制的相关问题。因此答案选B。
37研究知觉整体优先现象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21年研]
A.复合刺激图形范式
B.双耳分听范式
C.加工分离范式
D.提示搜索范式
【答案】A
【解析】纳冯(Navon,1977)在一项实验中要求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字母是H还是S,作为判断目标的字母有时是大字母有时则是小字母。结果发现,大小字母是否相同这个因素,不影响被试对大字母的判断时间,但大小字母不同时被试对小字母的判断时间显著增加。这些发现表明视觉加工由整体开始,然后转向部分,即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效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答案选A。
38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K.N.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使用的反应时技术是( )。[统考2020年研]
A.减法法
B.加法法
C.开窗技术
D.分心技术
【答案】A
【解析】心理旋转实验使用反应时技术是减法法,被试对旋转到不同角度材料的反应时与基线反应时之差即心理旋转过程所用的时间。
39向被试多次呈现几个固定的刺激,然后记录各个刺激引起的相应反应的次数,以测定感觉阈限。这种方法是( )。[统考2020年研]
A.极限法
B.恒定刺激法
C.平均差误法
D.信号检测法
【答案】B
【解析】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恒定刺激法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觉察到每个刺激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平均差误法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无信号检测法。
40根据信号检测试验结果绘制的ROC曲线中,有一条称为偶然事件的对角线。ROC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示( )。[统考2020年研]
A.辨别力愈高
B.辨别力愈低
C.判断标准愈高
D.判断标准愈低
【答案】A
【解析】在ROC曲线中,对角线处被试的辨别力为0,ROC曲线离这条线越远,表示被试辨别力越强。
41向被试呈现颜色词,要求被试快速判断书写每个颜色词所使用的墨水颜色,通常会发现当颜色词意义和墨水颜色不一致时,判断速度要慢于一致时,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20年研]
A.Hawthorne效应
B.Stroop效应
C.安慰剂效应
D.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案】B
【解析】Stroop效应在心理学中指优势反应对非优势反应的干扰,题干所述为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即为Stroop效应。Hawthorne效应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42某电视台要对8条广告的受欢迎程度进行评估,请20名评判者对这8条广告按“喜欢”排序。这种方法是( )。[统考2020年研]
A.对偶比较法
B.感觉等距法
C.等级排列法
D.数量估计法
【答案】C
【解析】等级排列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判断这种特性在哪一个刺激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感觉等距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要求被试将某种心理维度上的一段距离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分,再算出多人多次划分结果的平均值。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主试在给定的刺激系列中确定一个刺激强度作为标准刺激,并规定一个数字作为它的感觉量。然后要求被试把同类的、强度不同的一些刺激,分别与标准刺激比较,并估计每个刺激引起的感觉量是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用数字表示这种比例关系。
43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主要用来研究( )。[统考2020年研]
A.错误记忆
B.内隐记忆
C.前瞻记忆
D.回溯记忆
【答案】A
【解析】DRM范式主要用来研究错误记忆,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DRM范式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称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感冒、发抖)组成。然后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结果发现,在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呈现过的”的比率(即虚报率)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击中率(即真实记忆),这就表明错误记忆发生了。
44实验中有两个变量,自变量V1影响任务一,但不影响任务二,自变量V2影响任务二,但不影响任务一。这种实验性分离现象称为( )。[统考2020年研]
A.单一的分离
B.非交叉双重分离
C.双向关联
D.交叉双重分离
【答案】B
【解析】实验性分离就其特点而言包括四种类型:单一分离、非交叉双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和双向关联。单一分离,指某一自变量仅对任务1产生影响而对任务2则没有明显影响;非交叉的双重分离,指自变量V1只影响任务1而不影响2,自变量V2只影响2而不影响1:交叉的双重分离,指某一自变量对任务1和2存在相反方向的影响;双向关联,指在同一实验中,两个任务的结果既呈正相关,也呈负相关。
45一项研究想要了解当12个人(男女各半)挤在一部电梯里,是男性还是女性会感到更不舒服。实验的自变量是( )。[统考2019年研]
A.被试性别
B.被试人数
C.电梯间的大小
D.不舒服程度
【答案】A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共同的密闭空间中,男女舒适度的差异性。实验设计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其中,自变量为被试的性别;因变量为不舒服的程度;控制变量为被试人数与电梯间的大小。
46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的实验设计是( )。[统考2019年研]
A.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双盲实验设计
D.多基线设计
【答案】C
【解析】排除法是将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额外变量排除掉。AD两项,ABA设计和多基线设计是单被试(小样本)研究中的一种设计方式。B项,拉丁方设计是一种被试内设计,主要是为了平衡实验处理的顺序效应。C项,双盲实验设计能够排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
47内隐联想测验依据的法则是( )。[统考2019年研]
A.简单反应时法则
B.加法反应时法则
C.减法反应时法则
D.“开窗”反应时法则
【答案】C
【解析】内隐联想测验包括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在内隐联想测验的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反应时长。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即内隐联想测验效应。
48依据费希纳定律制定的心理量表,采用的方法是( )。[统考2019年研]
A.数量估计法
B.绝对阈限法
C.差别阈限法
D.信号检测法
【答案】C
【解析】差别阈限法以绝对阈限为起点,以最小可觉差为最小单位制作心理量表。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都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心理量表。制作差别阈限量表首先要知道某一物理量的韦伯常数。费希纳以韦伯定律为基础,在探讨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时,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根据差别阈限法制作心理量表,提出了费希纳定律。
49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实验结果以下表方式呈现,则击中率是( )。[统考2019年研]
A.f1/(f1+f2)
B.f1/(f1+f3)
C.f1/(f2+f4)
D.f1/(f3+f4)

【答案】A
【解析】击中率即在有信号的背景下正确报告信号的频率,其概率等于击中次数(f1)/信号出现总次数(f1+f2)。
50在下列仪器中,用来测评个体人格特征的是( )。[统考2019年研]
A.镜画仪
B.双手调节器
C.棒框仪
D.霍瓦-多尔曼(Haward-Dolman)仪
【答案】C
【解析】A项,镜画仪是用来测量动作技能的。B项,双手调节器是用来测量动作协调性的。C项,棒框仪可以用来测试个体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属于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D项,霍瓦-多尔曼(Haward-Dolman)仪是用来测量深度知觉的仪器。
51用来研究知觉拓扑不变性和似动现象关系的范式是( )。[统考2019年研]
A.运动竞争范式
B.中央线索范式
C.点探测范式
D.停止信号范式
【答案】A
【解析】运动竞争范式,也称双眼竞争范式,是客观恒定的物理刺激与主观不断交替的知觉体验相分离的一种视觉生理现象,可以用来研究知觉拓扑不变性和似动现象关系。
52常用来克服安慰剂效应的方法是( )。[统考2019年研]
A.ABBA法
B.确保主试不知道实验目的
C.恒定法
D.控制组接受虚假实验处理
【答案】D
【解析】A项,ABBA法可以平衡实验处理顺序。B项,确保主试不知道实验目的可以控制实验者效应。C项,恒定法是控制额外变量使其保持不变的方法。D项,让对照组接受虚假的实验处理,考查安慰剂效应的大小,然后从实验组的测量结果减去安慰剂效应的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实验处理量。
53下列选项中,属于情绪主观体验测评方法的是( )。[统考2019年研]
A.情绪圆形量表
B.分化情绪量表
C.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D.情绪的三维模式图
【答案】B
【解析】情绪主观体验测评方法主要包括形容词检表、维度等级量表、分化情绪量表和时间抽样技术。
54探讨注意分配的经典实验范式是( )。[统考2019年研]
A.搜索范式
B.负启动范式
C.双任务范式
D.整体局部范式
【答案】C
【解析】A项,在视觉搜索范式中,屏幕上呈现一个刺激矩阵(如3×3或5×4的视觉刺激矩阵)。要求被试从该矩阵中找出与其他刺激类别不同的靶子。B项,负启动范式利用负启动效应,当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在启动刺激中未被注意时,二者在呈现时间上的区别性降低,因此使被试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对该字母的识别。C项,双任务范式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通过使任务相互竞争来揭示注意的特征。D项,整体局部范式由Navon提出,实验中的图形包括两种情况: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一致或不一致,因此这种一致性是实验的第一个自变量,注意的指向是第二个自变量。
55一项实验的指导语为:“请你注意仪器窗口内的两根直棍,其中一个是固定的标准刺激,一个是可以动的比较刺激。请你按手中的两个按钮(前后方向),调节比较刺激,直到你感觉两根直棍在与你视线垂直的同一个平面上。”该实验程序测量的是( )。[统考2019年研]
A.运动知觉
B.速度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指导语是深度知觉仪的使用指示,霍华德-多尔曼深度知觉仪是一个长方形箱子,箱内有两根黑色棒;一根固定,另一根按压电键可使其前后移动。要求被试只能通过长方形窗口观察,将两根棒调整到同一条水平面上,其误差可在标尺上看出;然后用两棒的实际距离来测定被试的深度知觉阈限。故深度知觉仪可以用来测量深度知觉。
56先向被试呈现有一定次序或位置的刺激系列,然后刺激系列打乱,要求被试按照刺激呈现的次序或位置复原。这种研究记忆的方法属于( )。[统考2019年研]
A.回忆法
B.再认法
C.再学法
D.重建法
【答案】D
【解析】A项,回忆法是指学生将已学过的某一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回忆。B项,再认法是指把识记过的材料(旧材料)与未识记过的材料(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区分,对前者作肯定判断,对后者作否定判断,将认对旧材料的百分比减去认错新材料的百分比,即为再认保持量。C项,再学法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一种记忆保持量测量实验方法。具体做法:学习材料(如无意义音节)到恰好能背诵的程度,停止学习并记下所用的时间,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学习同样的材料,同样达到初次学习时能背诵的程度,记下所用的时间。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或学习次数),就可得到一个绝对节省值。D项,重建法要求被试把刚刚呈现过的刺激按原次序排列。
57在“交通信号灯亮度对汽车驾驶员辨别信号灯所需时间的影响”的实验中,信号灯亮度和驾驶员辨别时间分别是( )。[统考2018年研]
A.自变量、因变量
B.因变量、自变量
C.自变量、控制变量
D.因变量、控制变量
【答案】A
【解析】本题中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汽车驾驶员辨别信号灯所需时间的影响”,即假设信号灯亮度影响了驾驶员辨别时间,实验逻辑就是驾驶员辨别时间(因变量)随着信号灯亮度(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故信号灯亮度是自变量,驾驶员辨别时间为因变量。
58在记忆研究中,为了防止复述产生作用,通常采用的控制方法是( )。[统考2018年研]
A.Donders减因素法
B.Ebbinghaus节省法
C.Sternberg加因素法
D.Peterson-Peterson分心法
【答案】D
【解析】皮特森等人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记住以听觉形式呈现的3个字母,为了阻止被试进行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马上让被试对一个数字进行连减3的计算,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呈现的3个字母。皮特森夫妇用布朗-皮特森技术(又称Peterson-Peterson技术)防止被试进行复述。
59最早使用实验方法对注意选择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彻里(E.C.Cherry)。他的经典实验是( )。[统考2018年研]
A.视觉搜索实验
B.双耳分听实验
C.三耳人实验
D.四耳人实验
【答案】B
【解析】A项,在视觉搜索实验中,屏幕上呈现一个刺激矩阵(如3×3或5×4的视觉刺激矩阵)。要求被试从该矩阵中找出与其他刺激类别不同的靶子。B项,Cherry是最早使用双耳分听实验来研究注意的选择性。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材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耳朵(非追随耳)的材料,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几乎为零。C项,三耳人实验是由Darwin做的听觉实验。他们给被试的双耳戴上立体声耳机,通过每只耳机双声道,同时给双耳分别呈现两个刺激(字母、数字),例如,给左耳呈现“B”和“8”,与此同时,给右耳呈现“F”和“8”,这时双耳有共同的刺激“8”。D项,四耳人实验是Moray用来研究声像记忆的。在一个房间的四个角上分别放上四个扬声器,让被试处在当中位置,使之可以同时从4个不同声源听到声音并能区分出声源。实验时,从4个声源同时各呈现1~4个字母。刺激完后让被试报告听到的字母。实验分别采用完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完全报告法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听到的所有声音,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只报告四个方位中的一个。
60为考察汉字字频(高频、低频)与声旁规则性(规则、不规则)对汉字阅读的影响,研究者将5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一组既阅读高频-规则字,也阅读高频-不规则字;另一组既阅读低频-规则字,也阅读低频-不规则字。该实验中的声旁规则性属于( )。[统考2018年研]
A.被试内变量
B.被试间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该实验设计类型为2×2的混合设计,被试内变量为声旁规则性,被试间变量为汉字字频。
61先让被试学一系列汉字,然后在测验时提供汉字的偏旁部首,让被试补写其余部分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汉字。这种记忆测验方法是( )。[统考2018年研]
A.语词确定
B.残词补全
C.词干补笔
D.语词识别
【答案】C
【解析】词干补笔测验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或者字的局部偏旁,让被试补写其余字母或者偏旁,从而构成有意义的单字或单词。
62用极限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时,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的阈限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的阈限值,则说明存在某种误差,这种误差是( )。[统考2018年研]
A.习惯误差
B.期望误差
C.练习误差
D.疲劳误差
【答案】A
【解析】A项,习惯误差是因为被试习惯于实验的刺激而过晚报告实验转变了,造成递增过程中,阈限偏高,递减过程中,阈限偏低的现象。B项,期望误差是指期待心理引起判断标准变化而使实验结果产生的偏向误差,造成递增过程中,阈限偏低,递减过程中,阈限偏高。C项,练习误差是指被试由于多次重复同样的程序,实验成绩提高或降低而带来的误差。D项,疲劳误差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行为绩效水平降低而带来的误差。
63在实验中,如果被试在自变量各个水平上的因变量作业成绩都很高且无明显差异,说明实验存在( )。[统考2018年研]
A.霍桑效应
B.晕轮效应
C.地板效应
D.天花板效应
【答案】D
【解析】A项,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B项,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CD两项,量表衰减效应是指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的效应,分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指测验题目太简单,而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地板效应指测验题目过难,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偏低的过程。
64用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感觉阈限容易产生序列效应,为了控制这种效应,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统考2018年研]
A.恒定法
B.消除法
C.匹配法
D.ABBA法
【答案】D
【解析】A项,恒定法是指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B项,消除法是指消除额外变量。C项,匹配法是使测验分组等组的方法。D项,ABBA方法可以平衡系列效应。
65在一项考察初中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研究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自学辅导式和启发式,使用的英语教材有A、B、C三个版本。该实验设计是( )。[统考2018年研]
A.二因素实验设计
B.三因素实验设计
C.五因素实验设计
D.六因素实验设计
【答案】A
【解析】实验设计为2×3设计,有两个自变量:教学方法、教材版本。
66在感受性测定的实验中,特定刺激条件下由被试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而得出的虚报率和击中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统考2018年研]
A.回归曲线
B.渐进线
C.练习曲线
D.ROC曲线
【答案】D
【解析】ROC曲线,又称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或等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两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
67下列关于纯音掩蔽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统考2018年研]
A.掩蔽音对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
B.掩蔽音越强,掩蔽的频率范围越大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
D.高频对低频的掩蔽效果要大于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
【答案】D
【解析】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兹伟克和沙而夫等用1~200Hz的声音作掩蔽音,变化它的强度(从20dB~110dB),然后观察它对其他声音的掩蔽作用。结果发现:①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频率相差太近,产生拍音。②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③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掩蔽音的强度增加,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68下表所列的设计方案可用来考察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统考2018年研]

A.首因效应
B.倒摄作用
C.前摄作用
D.近因效应
【答案】C
【解析】AD两项,系列位置效应是指材料在系列里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可以分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对处于词表开头的位置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近因效应是指个体对处于词表末尾的位置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最差。B项,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C项,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69如果实验出现了自变量的混淆,直接受到影响的研究效度是( )。[统考2018年研]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结构效度
D.统计效度
【答案】A
【解析】A项,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即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所以,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B项,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论的推广程度,实验中控制变量越多,一般外部效度越差。C项,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D项,统计效度是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程度。
70建立顺序量表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统考2018年研]
A.分段法
B.感觉等距法
C.等级排列法
D.差别阈限法
【答案】C
【解析】A项,分段法建立比例量表。BD两项,等距量表的建立方法是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C项,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是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71一个测定反应时的实验指导语为:“请您注视屏幕中央,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将出现一个红色的方块,要求您看到红色的方块后立即按键盘上的空格键。看到红色方块后反应越快越好……”。由此可以判断该实验是( )。[统考2018年研]
A.简单反应时实验
B.选择反应时实验
C.辨别反应时实验
D.加法反应时实验
【答案】A
【解析】该实验指导语表明此实验是一个简单反应时实验,只涉及当一个刺激呈现时,立即做出反应。
72武德沃斯提出的测定个体面部表情的方法是( )。[统考2018年研]
A.直线量表
B.圆形量表
C.三维模式图
D.锥形模式图
【答案】A
【解析】武德沃斯通过100名被试判断86张照片的成绩分配制成了一个单维直线量表。武德沃斯的助手施洛斯贝格在直线量表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面部表情的圆形量表和三维模式图。
73在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统考2017年研]
A.学习阶段
B.保持阶段
C.干扰阶段
D.回忆阶段
【答案】B
【解析】提取诱发遗忘(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RIF)是指在回忆部分记忆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对其他相关记忆内容的抑制,从而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的现象。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包括: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干扰阶段以及回忆阶段,其中不包括保持阶段。
74下列选项中,测定启动效应常用的方法是( )。[统考2017年研]
A.双耳分析法
B.对偶联合法
C.知觉辨认法
D.分散注意法
【答案】C
【解析】启动效应是指前面的信息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启动效应的研究范式可以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如知觉辨认、词汇判断、词干补笔等测验。
75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中,“不同情境”是( )。[统考2017年研]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本题中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即假设情境影响了幼儿延迟满足,实验逻辑就是幼儿延迟满足情况(因变量)随着情境(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故幼儿延迟满足情况为因变量,情境是自变量,实验研究下的“不同情境”属于自变量下的不同操作水平。
76下列变量中,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的是( )。[统考2017年研]
A.年龄
B.记忆
C.加工水平
D.感觉通道转换
【答案】D
【解析】内隐记忆是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A项,年龄可同时影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B项,研究表明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的现象,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C项,个体信息加工水平影响其外显记忆,但不影响内隐记忆。D项,感觉通道转换会影响个体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
77康拉德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统考2017年研]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音形编码
【答案】A
【解析】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是声音编码或听觉编码,即使所接收的是视觉刺激,也能够转换成声音形式在短时记忆当中存储下来。
78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统考2017年研]
A.被试分配
B.研究假设
C.材料选择
D.实验设计
【答案】B
【解析】研究假设部分不属于研究方法部分,一般属于前言部分。
79声笼法实验主要用来探讨的听觉特性是( )。[统考2017年研]
A.音高特性
B.响度特性
C.音色特性
D.方位特性
【答案】D
【解析】声笼法是研究听觉定位的装置,其实验程序为:主试将被试的双眼蒙住,去掉视觉线索的作用,然后固定好被试头部位置,防止实验中双耳位置的变化。进行实验时,将声音刺激随机在事先选择好的位置上呈现,让被试进行声音方位的判断,并作相应记录。
80按一定速度给被试依次呈现材料中的各个项目,让他们学习和记忆。第一次呈现时,要求被试识记材料;从第二次呈现起,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出现时,说出紧邻其后的下一个项目。这种记忆研究方法属于( )。[统考2017年研]
A.全部呈现法
B.重建法
C.重学法
D.提示法
【答案】D
【解析】提示法是指将系列中的刺激项目按顺序排成一列,以事先定好的速度逐项向被试呈现。被试把刺激系列全部学习一遍以后,即回到系列的开头,开始第二遍学习,但这次要求被试在看到一个项目时,必须努力猜出它的下一个项目。
81研究者通常通过控制温度、照明、噪音以及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种额外变量,以突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这些做法损害最大的效果类型是( )。[统考2017年研]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统计结论效度
【答案】B
【解析】实验室实验会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利于研究者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联系,其内部效度较高。但缺点是其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使得很难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即外部效度不高。
82序列反应时方法的基本逻辑来源于( )。[统考2017年研]
A.加法反应时法
B.减法反应时法
C.开窗实验法
D.排除-包含法
【答案】B
【解析】序列反应时任务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操作下的操作成绩与随机操作下的操作成绩之差作为内隐学习的效果,所依据的基本逻辑来源于减法反应时。
83下列关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优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统考2017年研]
A.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B.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
C.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结构功能性的变化
D.可以同时提供结构和功能的图像
【答案】A
【解析】fMRI具有无创性,能够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构性图像、成像速度快、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实验者可选择所需要的成像参数进行分析。但是fMRI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而是监测滞后于神经活动5~8秒的氧信号,因此,在时间分辨率上低于EEG和MEG。
84对偶比较法通常用来制作( )。[统考2017年研]
A.顺序量表
B.称名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答案】A
【解析】对偶比较法以及等级排列法均可用于顺序量表的制定。
85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
A.笛卡儿
B.冯特
C.铁钦纳
D.赫尔姆霍茨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86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
A.历史因素
B.成熟因素
C.统计回归效应
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
【答案】A
【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87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统考2016年研]
A.库珀(L.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
B.汉密尔顿(W.Hamilton)的字母转换实验
C.克拉克(H.Clark)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
D.斯腾伯格(S.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答案】B
【解析】Hamilton等(1977)、Hockey等人(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它被称为“开窗”实验。该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的特点,就好像打开窗子一样,一目了然。“开窗”实验以字母转换实验为例,根据反应时间的数据揭示了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88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缩写是( )。[统考2016年研]
A.PET
B.fMRI
C.MEG
D.ERPs
【答案】B
【解析】A项,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英文全称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缩写为PET。B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为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为fMRI。D项,事件相关电位,英文全称Event-related potentials,缩写为ERPs。C项,脑磁图,英文全称为Magnetoencephalography,缩写为MEG。
89根据表中所列的信号检测论实验结果,可计算出d′真值为( )。[统考2016年研]
表 某信号检测实验结果

A.-1.20
B.0.25
C.0.43
D.2.30
【答案】D
【解析】d′是指击中率P对应的Z分数与虚报率P对应的Z分数之差,用公式表示为:d′=ZSN-ZN,即 d′=0.55-(-1.75)=2.30。
90探讨注意在多个并行任务间的指向和调节作用时,常用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6年研]
A.双侧任务范式
B.双任务范式
C.提示范式
D.搜索范式
【答案】B
【解析】双任务范式(Dual-task paradigms)是指将前瞻记忆任务嵌套在一项正在进行的任务背景中,它主要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
91采用拉丁方设计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统考2016年研]
A.消除法
B.恒定法
C.抵消法
D.随机控制法
【答案】C
【解析】抵消平衡法是指在额外变量既不能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程序设计的方法抵消或平衡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通常其用来应对实验中的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练习效应等,如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
92在进行视觉实验时,视觉刺激会对视觉感受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统考2016年研]
A.只有强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B.只有弱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C.强光和弱光都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D.强光和弱光都会提高视觉感受性
【答案】C
【解析】当人们从光亮的地方进入暗处,人们眼睛的感受性在逐渐提高。相反地,当人眼由暗处进入光亮环境时,眼睛的感受性在降低。换言之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北京大学347】或【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