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基础(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2.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

3.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中央财大、武汉大学等名校)

4.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

考研指导书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6.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7.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8.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9.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10.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12.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13. 2026年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14. 2026年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第3章 市场经济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5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6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7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8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9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10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1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2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13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14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5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

第16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收入分配

第17章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货币金融和财政

第18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第19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20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

第四篇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

第21章 垄断资本全面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第22章 生产资本全球化与国际分工

第23章 商品资本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第24章 金融资本全球化与国际金融

第25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26章 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

部分内容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质改变成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①劳动——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

②劳动资料——区别不同经济时代的标志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可分为两类:a.自然生成物,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b.原材料,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产品。

(3)生产资料的概念

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2生产方式(见表1-1)

表1-1 生产方式

考点二:社会生产力 ★★★

1生产力的形成

(1)生产工具的概念

生产工具是指所有用于加工劳动对象的工具的统称,包括从落后的手工工具到现代自动化的各种机器设备。

(2)生产力的形成过程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以一定的性质和方式结合,并把生产工具运用起来之后,才能加工于劳动对象,从而形成实际的生产能力。由于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不断地积累和增长,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并不断创造着新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新的生产工具的创造,又会使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3)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考点三:社会生产关系 ★★★★★

1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见表1-2)

表1-2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见表1-3)

表1-3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1)分配的种类

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不一样。

①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②在资源分配上,分配决定生产。

(2)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

收入分配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4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2)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作用途径为:交换——产品需求——生产。

5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1)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彼此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2)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3)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考点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见表1-4) ★★★★★

表1-4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

考点五:经济规律(见表1-5) ★★★

表1-5 经济规律

考点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唯物辩证法

(1)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2抽象法

抽象法是指透过现象、深入里层,抽取事物本质的研究方法。

3归纳和演绎法

(1)归纳法是指从许多个别事例中获得一个较具概括性的规则。这种方法主要是从收集到的既有资料,加以抽丝剥茧地分析,最后得以做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

(2)演绎法是从既有的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一种方法。由较大范围,逐步缩小到所需的特定范围。

4分析和综合法

(1)分析法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2)综合法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一种思维方法。

5数学方法

数学是研究事物数量关系变化的科学,对某些经济现象应该运用数学方法来进行研究。

6逻辑和历史方法

(1)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

(2)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考点七: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

1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或所持阶级立场不同,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的看法和所做的分析也不相同。对于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等,不同的阶级会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反对的不同态度。因此,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1)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2)庸俗政治经济学

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学派,其代表人物有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杀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3)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一种经济理论。它以小生产者的尺度衡量资本主义社会,揭露其矛盾和弊病,幻想使资本主义朝着符合小生产者利益的方向发展。创始人是西斯蒙第。在法国以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和路易·勃朗为代表,在英国以约翰·格雷为代表。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①首次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②首创劳动二重性学说。

③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和过渡时期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考点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

1毛泽东思想

(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

(2)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邓小平理论

(1)精髓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2)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3)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世界形势的变化。

(4)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首次较为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见表1-6)

表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见表1-7)

表1-7 科学发展观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见表1-8)

表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体现其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是坚持不懈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创新性的理论体系,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搜一搜

回复关键词【北京大学经济学基础】或【北京大学经济学基础(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