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国际政治学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3. 全国名校国际关系综合(含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4. 全国名校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汇总
考研指导书
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3.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4.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06年北京大学《353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7年北京大学《640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8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9年北京大学《631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0年北京大学《632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1年北京大学《632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2年北京大学《633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大学《635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7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8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9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20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2021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部分内容
2006年北京大学《353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6题)
1政党
2代议制民主
3联邦制
4分权与制衡
5国际格局
6综合国力
二、简答(每题15分,共4题)
1行为主义革命的主要诉求?
2比例代表与多选制(多数胜出的选举)对政党格局的影响?
3违宪审查及其意义。
4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容。
三、论述(每题30分,共2题)
1试分析社会公正,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2试论述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政党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2代议制民主
答:代议制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是公民选举代表掌握国家决策权力的民主形式。代议制民主下,公民的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选举代表的权利上。古代的直接民主随城邦的解体而消逝,民主在中世纪末期再生时便采取了代议制形式。近代民主思想家虽然承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但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人民不适合直接掌握国家权力。他们认同中世纪成长起来的代议制民主,由人民选举出代表掌握国家权力。公民的民主权利体现在他们选举代表的权利上。代议制民主方案的出现,使近代思想家解决了一个困扰民主制度拥护者的一个难题,即在理论上必须承认人人平等,但在实践上,只能由少数精英掌握国家权力。实行代议制民主的另一个绝对的理由在于,近代民族国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水平以及交通通讯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使直接民主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
3联邦制
答: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4分权与制衡
答:分权制衡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分权思想可以溯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先哲在阐释他的“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思想时,主张把政府的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个要素,而权力活动又应当普遍地、严格地遵守制定得完好的法律。在分权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衡学说,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当时尚未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主分享统治权并反对封建主的专横,便提出了分权制衡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项权力应当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形成三项权力间的相互牵制和相互约束的格局,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防止某个机关或某个人的独断专行。
5国际格局
答: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构成要素:①行为主体。即国际关系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或者称为战略力量,这是构成国际格局的基础性要素。②相互战略关系。国际格局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必须由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许多行为主体并存,二是行为主体彼此之间发生相当程度的交往。③相互关系结构状态。这一点是由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所决定的。
6综合国力
答: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如何界定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或战略资源,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阿什利·泰利斯将国家实力定义为两个分量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一个国家在给定时间上具有掌握经济创新周期的能力,并利用这种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军事能力,反过来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加强现存的经济优势,也为保持国家的战略优势以及从国际体系中获益提供基本条件。概言之,综合国力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
二、简答题
1行为主义革命的主要诉求。
答:(1)二战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新活跃起来,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创新逐渐会继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主义革命”。
(2)这场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理论的模式,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重新认识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政治概念的逻辑体系。行为主义革命结束了传统政治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主导地位,从而开辟了西方政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2比例代表制与多选制对政党格局的影响。
答:比例代表制相对于多数制来说,是三权分立体制中议会选举中分配议席的两种方法之一,以每一参选组别所得选票占全部票数目的百分比分配议席。此方法最早出现于瑞士,并于欧洲大陆发扬光大。
(1)该制度按照各政党所获选票数在总票数中所占比例分配议员席位。此制与名单提名相结合,以大选区制为基础,一轮投票就可以得出结果。但由于选民是投各政党所提候选人的票,所以必须先统计各政党所得选票总数,再按比例分配议员席位。比例代表制分配议席的方法很复杂,其基本特点是,首先确定产生一个席位所需要的票数即当选基数(又称当选商数),然后用当选基数去除各政党所得的票数,得出各政党应得的议席分配数。具体方法有自然限额法(又称海尔限额法)、最大残数法、最大均数法(又称东特法)等。比例代表制使各政党所得选票和所得席位成正比,有利小党发展而且比较客观反映政治组织的实力,但同时容易滋生激进情绪。
(2)多数代表制的特点
在一个选区内获得选票最多的政党候选人即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多数代表制可在小选区和大选区使用。有的国家采取相对多数代表制,有的则采取绝对多数代表制。相对多数代表制又叫一轮选举制,即使这种多数,其选票只占全部选票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只要比其他竞选者多一票即可获胜。这种选票计算法,对大党是最有利,对小党则不利。在某些情况下,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其选票在全国选票总数中却不过半,甚至更少,这使其即使在实际上不合乎民意,却取得了合法化。绝对多数代表制又叫二轮选举制和过半数选举制,当第一次选举没有任何政党获得过半数时,则举行第二轮选举,由在第一轮得票最多的二人参加第二轮投票候选,谁占半数以上谁当选。为了在第二轮投票中获胜,西方国家的统治者设计了政党联盟制度,即参加联盟的各政党的单记名单所得选票实行总计算,如果联合名单获得选票的绝对多数,则全部席位为该政党联盟所有,然后在联盟中各党进行再分配。
3违宪审查及其意义。
答:(1)违宪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理、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
(2)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宪法监督机关对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进行审查之后,要做出是否违宪的结论。这种结论一般都具有强制性,被宣布为违宪的规范性文件将全部或部分失去法律效力。
4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容。
答:首先阐释“和平崛起”的内涵,进而阐释其内容。由郑必坚提出,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的崛起。也就是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毫不动摇地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周到细致地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三、论述题
1分析社会公正、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答:首先分析社会公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其次分析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然后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最后,三者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
2试论述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
答:首先,政治制度的类型
其次,政治制度与社会基础的关系
最后,举例说明某一、两个政治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基础。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或【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