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 全国名校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考研指导书


1.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3.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4.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5.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6.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全国名校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16年厦门大学642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752历史学综合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2015年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基础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含部分答案)

2015年厦门大学642历史学基础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含部分答案)

2015年兰州大学629历史学综合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含部分答案)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776历史学综合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含部分答案)

2015年辽宁大学626历史学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5年吉林大学675历史学基础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752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

2014年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

2014年厦门大学642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中山大学619历史学基础(A)考研真题

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真题及详解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76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634历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吉林大学675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776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2013年云南大学702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638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华东师大学722历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747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634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部分内容


2016年厦门大学642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二里头文化

答:二里头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间。

2均输平准

答: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贡物运输和物价管理而颁布的政策。均输是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平准是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贩运商和投机商也无利可图。

3王与马共天下

答:王与马共天下是当时百姓对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的说法。西晋灭亡,南方的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的首领们于次年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又次年立为帝,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王导属琅琊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司马睿称帝,王导和其族兄王敦的功劳最大。他以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几乎包括当时东晋全境)诸军事、江州刺史,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4《大云经》

5钦察汗国

答:钦察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第二子拔都西征后建立起的汗国。1236年蒙古进行第二次西征,由拔都率领“长子军”西征,到1240年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尔、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被征服的这一广大地区成为拔都的兀鲁思,从1242年以后称为“钦察汗国”。汗国的疆界大致包括:东自额尔齐斯河西部,西至第聂伯河,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锡尔河下游地区,向北临近北极圈。

6芬兰化

答:芬兰化是指一个弱小的国家近乎无底线的听命于强大的邻国的政策决定的现象。冷战时期,芬兰威慑于苏联的强大,为了求生存,只好用实际的臣服换取名义上的独立。1948年芬兰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赫尔辛基答应不会参加针对莫斯科的国际联盟,或作为任何反苏行动的基地,换取苏联承认芬兰的自治及尊重其民主制度。芬兰保持中立的外交路线,维持独立及议会民主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但事实上在国际事务上芬兰经常站在苏联一侧。后来西德总理勃兰特称这一现象为芬兰化,国际上描述此类现象开始使用芬兰化一词。

7科学革命

答:科学革命是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历史上总共经历了四次科学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内容。第三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标志着科学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第四次科学革命是系统科学、新老三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纳米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的技术集成与方法整合。每一次科学革命都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世界朝向未来的走向。

8赫梯

答:赫梯是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奴隶制王国。赫梯初为小国,巴比伦后期开始强大,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国王铁列平进行改革,确立了长子继承制,发展到公元前15世纪末到公元前13世纪中期,赫梯进入极强盛时期,不但灭亡了米坦尼王国,而且还与埃及争霸,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赫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

9律令制国家

答:律令制国家指东亚各国仿照唐朝法律体系建立起自己的律令法制体系的国家。律令制国家以日本为例,日本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进行大化改新,之后改革者仿照唐朝法律体制颁布了第一部律令法典《大宝律令》,确立了律令制国家法的基础。718年在《大宝律令》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为《养老律令》。这些律令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建立起了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

10坊市制

答: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从西周到唐代,坊市一般是分开设立,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铺。市的四周以围墙围之,四面设门,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市内商品按品类排列在规定地点。政府设有管理市场的专有官吏,市内的交易与税收都由市官官吏管辖。北宋年间,坊市之间的严格规定被打破,而且交易的时间也逐渐不受限制。政府设立严格的坊市制度,是适应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服务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二、材料分析题

1一个是福建的经济情况和清末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交流的看法

(1)根据材料说福建的经济特点。

(2)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清末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联系。

2.英文内容是种姓制度

这则神话故事反映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二、论述题

1结合研究成果论述清朝的历史地位。

答:清朝的历史地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总之,可以从两方面给这些看法观点进行分类,一类是认为清的历史地位比较大,为中华民族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另一类认为清朝在历史上毫无地位,是一个腐败屈辱的王朝,下面就从这两类观点进行论述。

(1)正面评价

①领土方面:清朝不但保存住了以往王朝开拓的领土,而且还积极拓边,为当代中国的领土版图奠定了基础。在清代之前,西藏、新疆地带虽然归中央政府管辖,但实际控制力很有限,要么是藩属朝贡体系,要么实施羁縻政策,即使实际控制也是很有限的几十年。但到了清代,不但将新疆、西藏、蒙古地区归入版图内,而且经过几代君王的经营,实现了清政府对上述地区的强有力管辖,而且康熙年间还收复了台湾,实现了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在一个版图的局面。

②民族方面: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在民族政策上相对元朝的民族等级政策,是有一定的进步空间的,而且在大一统的版图内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交流。而且在整个清朝统治期间,不止一次的镇压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叛乱,既稳定了地方,又巩固了政权。

③文化方面:清朝的文化发展还是比较繁盛的,除了政府主导编纂的《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外,还涌现了《红楼梦》《儒林外史》、四大谴责小说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当然,在绘画、诗词、戏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④赋税政策: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减低了赋税,使农民能够休养生息,增加了人口,使清朝人口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顶峰。

⑤奠定了近代中国工业基础:晚清时期,清政府在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击下,被迫打开了大门,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于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向西方学习,期望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最后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国近代工业基础却在那时候建立起来,如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最大的船政厂。

持积极看法的人认为,清朝虽然在很多方面落后封闭腐败,也没有赶上工业革命,更是在西方的压力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清朝还是做了一定的政绩,不能以偏概全,将清朝前期做得政绩全部抹灭掉。

(2)负面评价

①华夷之辨:清朝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进入中原,统治全国,无论是当时的汉人,还是清末的革命家们,都认为清朝统治者以蛮夷入主中原,是对中原的一种入侵。如孙中山先生早期就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革命,史学家萧一山给清朝的定位就是“夷酉入主,擅兵专制”,当然,因为华夷之辨给清朝这样的历史定位是有时代特征的。建国后,将清朝视为夷狄之思想逐渐转化过来。

②腐败无能:清朝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屡屡受西人侵略,不是忍气吞声,就是以战败签订丧权辱国而终,尤其是甲午战败,让千年以华为师的岛国日本打败,更使清政府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任人宰割,还发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声音,使得读此段历史之人心痛悲愤,更叹清政府之腐败无能。

③残酷统治:从满清入关开始,先是“剃头令”,然后是“圈地”,强迫汉人“投充”和严申“逃人法”;到清朝统一全国后,为了禁锢世人思想,就大力实施“文字狱”等。清朝在统治中国二百多年间,对统治下的人民严加禁锢。

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将之前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发挥的淋漓尽致,严禁限制商人的经商活动。此外,还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早期皇帝实施海禁,将沿海的人民内迁30里,还严禁人民出海,后来曾一度开放海禁,但时间较短,港口也只有广州几个,而后,直接缩减至广州一口,实行商行制度,即广州十三行。后来马嘎尔尼访华提出互通贸易,但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诩,丝毫不为所动,使中国失去了一次重要的与国际接通的机遇。

总之,持消极看法的人认为清朝是一个前期统治残酷,后期腐败无能的王朝,在历史上是最无能的朝廷,应该为近代中国的落后负责任。

综合评价:清朝在历史上的地位要具体而论,涉及到奠定现代领土版图、促进民族融合、减免赋税促进人口增长、为近代工业发展奠定基础等方面,学界基本上都给清朝予以正面肯定的评价;涉及到清朝入关之后的残暴政策及文化禁锢,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对待外来侵略不能予以痛击,屡次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学界基本上对清朝的评价一落千丈,没有褒词只有贬词。

2根据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论述当今史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看法。

答:义和团运动从产生到结束,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后来,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当今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经历过几个时期的转变,也有了新的研究视角,下面从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义和团运动的产生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甲午战后,对华北(包括山东、直隶)的侵略;②清政府的残暴统治;③基督教在内地传教,欺凌民众,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④广泛的水旱灾害;⑤社会经济的波动。例如严昌洪认为,义和团运动的产生,既包含了反侵略的出发点,也包含了中西文化、中西风俗冲突的重要原因;郑权侧重于宗教冲突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关于义和团运动产生的时间,学界也有争议。普遍的一种观点是,1895年10月25日赵三多在山东冠县蒋家庄马场里树立“扶清灭洋”旗帜,起义体现了“扶清灭洋”口号与直、鲁地区群众性反帝斗争的结合,客观上成为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分界,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具体标志。但是也有异议,有的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4年,证据是《光绪年奏稿》中有一反对甲午议和奏折说“外患不除,内忧恐起,近闻山东曹濮、颖亳各地,伏莽欲动,假兴华灭洋为名”,时间明确指出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英国学者狄德满则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9年山东西北的神拳,它与各种拳会组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总之,学界对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原因和时间都有异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但是怎样划分,学界还有争议。

①有学者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以1900年6月21日慈禧颁布“宣战”上谕为限。前一阶段以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性与盲目排外等愚昧落后性对立统一为特点;后一阶段义和团运动的行动基本听从清政府的指挥,甚至以封建统治者的臣民自居,带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②还有的学者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分为三段,第一阶段从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到1900年夏天清廷发布宣战上谕前,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义和团从查禁到剿抚不定、剿抚兼顾,义和团以“灭洋”为主旨,取得广泛认同,义和团与清政府处于若即若离状态;第二阶段从1900年6月21日到同年9月慈禧西逃途中决心剿杀义和团止,这是清政府全面利用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阶段;第三阶段从1900年9月7日到1902年7月景延宾起义失败为止,义和团斗争将反帝与反封建相联系,打起了“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旗帜。

(3)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主要围绕着反封建和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两方面展开。首先是是否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一部分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性质,如王承仁等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纲领是“扶清灭洋”,“扶清”与“灭洋”并行,两者都是斗争的目的。从主流看,义和团对清政府并不是持反对态度。范大章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不是农民阶级的自主口号,而是地主阶级固守封建道统、盲目排外的观念在农民阶级中的投射反映,给义和团运动加上了封建主义的深刻印记,使得这一运动未能超越封建主义。一部分学者认为具有反封建性,孙祚民认为义和团运动反抗的矛头虽然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也必然打击清政府。路遥认为义和团运动沿袭传统的农民斗争形式,这体现在组织形式上和思想意识中。而自始至终其组织形式只是因反侵略斗争队伍的扩大而复杂,反封建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4)关于义和团运动的革命属性问题

近年来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革命属性基本上趋于肯定,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出现了多种论证理由。李宏生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从属于无产阶级推翻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范畴,义和团运动参加了反帝斗争的行列,便可以称之为革命。孙祚民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社会形态内部固有的矛盾尖锐化所引起的革命。王承仁等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它是农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中国的暴动和起义,具有民族起义的性质,在实际上经历了民族自卫战争的过程,属于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5)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地位影响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地位影响,学界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

①积极方面:张守常认为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转换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人民进行的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民族自卫救亡运动,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民族救亡运动战争的最高峰,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预示着新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并且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大发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孙占先认为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迫使其改变了侵华手段。张洪岳认为义和团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②消极方面:有观点认为,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行为与封建顽固派的国粹主义思潮相呼应,使中国还在发展的机器生产和与之联系的人、物成为被抵制、被消灭的对象,从社会进化的特定意义上看,这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和民族自卫的过程。阮芳纪认为,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破坏性十分明显,缺少知识分子的参加,成员多为破产者、流氓无产者、散兵游勇。其文化层次是由广大民众所决定,也没有产生自己的思想家,这极大地限制了运动的水平。雷颐认为,义和团运动反侵略斗争是正义的,但其社会政治诉求却非常落后,是反对社会发展,阻挡历史进步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阶段划分、性质、革命属性、作用和地位影响等方面作了深一步的研究,相对于民国和建国初期受政治化影响的研究,有了层次上的提升,但是,对待义和团运动的研究,还有待于学者提出更新的观点。

3论述美国在越南战争时期的政策转变和美国失败原因。

答:(1)美国在越南战争时期的政策转变

美国在越南战争时期的政策转变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南越扶植吴廷琰担任总理,建立亲美独裁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廷琰集团发动“控共”、“灭共”战役,屠杀南越爱国者。

第二阶段,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的反动军队,以反革命的“游击战”对付人民的游击战,把农村居民赶进四面围着铁丝网、壕沟和碉堡的“战略村”。1963年南越政权内讧加深,美国策划军事政变推翻吴廷琰,随后杨文明、阮庆等军人相继上台执政。

第三阶段,1965~1968 年。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并直接派军队参战。

第四阶段,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采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时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

(2)美国失败原因

①美国战略判断失误

二战后,美苏争霸,世界进入两极化阶段,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越南被看作是遏制红色势力扩张、显示美国势力的试验场。美国在世界防范共产主义扩张,害怕越南共产主义的胜利会成为东南亚成为共产主义阵营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甚至共产主义会扩散到夏威夷乃至美洲大陆,所以美国要对越南进行干涉,将其拉入资本主义阵营。

②中苏对北越的援助

二战是一场复杂历史背景下的局部战争,不仅仅是美国、北越和南越三方的直面较量。更是延伸到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由于中苏两国对北越的直接和间接支持援助,给困境中的北越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为北越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媒体影响了战争的转变

在越南战场上,美军随军记者享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新闻自由。由于没有正式宣战,美国人无法建立新闻检查制度,战地记者得以自由出入战区。它们可以要求军方的直升机把他们送到指定的地点。当战地记者将战争情景用摄像机或文字图片的形式传回到国内,国内民众看到的不是多姿多彩的美国大兵英勇的作战,而是屠杀与血淋淋的画面,尤其是1968年北越发动的“春季攻势”,美军在此役中本是取得了一场重大胜利,但是当现场惨烈无比的画面传回国内,对美国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1968年底,反战示威游行已遍及全国各地。反战运动的兴起,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越南政策。

④不义战争

美国侵略越南战争是一场不义的战争,美国士兵和美国人民都很清楚这一事实,所以美国士兵在作战时心理是会受到影响的,美国士兵是越战士气越低落,相反越南战士士气则越来越高昂,而且越南是人民战争、解放战争,多数越南人支持游击队,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东西,相反美国方面,不但要遭受妇女和儿童的攻击,而且还要受到国际的舆论谴责,军事行动受限制。

⑤其他原因

美国越战失败是由很复杂的原因导致的,除上述这些原因外,还有这些原因,如越南地形独特,山地与森林密布,不适用于美军飞机和大型装甲集群作战;越南士兵先后与日本、法国、美国作战,早就成了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而美国一年一轮换的兵制,使得美军刚熟悉战场就要离开了;美国严重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过度高估了自己用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等。

总之,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根据自身的判断,先后做出了几次政策调整,最后以至于出动大规模兵力直接参战,但其最终目的并未达到,以撤出越南失败告终,总结美国越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美国越战的失利。

4论述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

答: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而且也鼓舞了全世界进行革命,当然这场革命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复杂的过程以及深远的意义的。

(1)背景

①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启蒙运动以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批判对象,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它们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而且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法国迅速传播,对法国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②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法国大革命前阶级关系对立非常尖锐,法国社会当时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

③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

④财政危机的加剧。18世纪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对外战争屡遭败绩,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负债累累。

(2)过程

1789年5月5日,由于财政问题,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已经停止了160年的三级会议进行筹款,会议期间,第三等级代表不愿顺从国王,国王企图派兵将他们逮捕,巴黎人民闻讯发动了起义,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监狱。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人权宣言》),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后来大资产阶级企图与第一第二等级取得妥协,但和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1792年8月12日,巴黎人民再次发动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巴黎人民起义后,掌握政权的是吉伦特派,吉伦特派控制不了当时的局势,无奈巴黎人民举行了第三次起义,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导致了热月政变。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政府——督政府,至此,法国大革命结束。

(3)意义

①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②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搜一搜

回复关键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基础】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