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 全国名校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考研指导书
1.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3.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4.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5.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6.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书籍目录
201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部分内容
201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每题24分,共120分)
1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
2.简述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3.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4.简述1853~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印国家的改革内容和影响。
5.简述美国在二战后对欧洲国家重建的作用。
二、论述题(每题60分,共180分)
1请描述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朝贡体制。
2.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产生了哪些先进的政治思想?这些思想的产生与意大利城邦(城市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变动有哪些关系?
3.试析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区别,及对南北美洲独立国家的影响。
201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24分,共120分)
1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
答: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参战的城邦均相继陷入危机,走向衰落。主要表现为:邦际之间的战争频仍;各邦丧失充分自卫能力;公民兵越来越明显地被雇佣兵所代替。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主要包括:
(1)地理环境因素为希腊文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希腊半岛地少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把陆地分割成许多小块,使希腊缺乏建立统一帝国的地理基础,习惯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格局。山脉和海洋的阻隔也使得各个城邦之间联系松散。
(2)城邦内战是希腊城邦衰落的主要原因。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底比斯、雅典先后利用城邦自治原则称霸。各城邦以自治原则维护自己的行为和遏制别邦的霸权,结盟打击强大者。斯巴达强大时,雅典与底比斯再度结盟,并在公元前371年留克特拉战役中打败斯巴达。底比斯强大时,公元前370年,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反底比斯同盟建立。
(3)城邦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是希腊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随着城邦经济的发展,奴隶受到空前的剥削和压迫,加之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奴隶的反抗、自由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希腊社会的城邦体制,动摇了它们的统治基础。
(4)外族入侵直接导致希腊文明衰落。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明冲突而演化成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战争虽然以希腊胜利而告结束,而波斯却从此开始插手希腊内部事务,尤其是在处理科林斯问题上,玩弄希腊各城邦于股掌之上,也是由希波战争引起的城邦系列混战,使古希腊的发展停滞不前。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人打败希腊联军,此后希腊诸邦丧失主权,沦为马其顿人的附庸。
综上所述,特殊的地理环境、城邦内战、奴隶斗争与阶级矛盾以及外族入侵,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希腊文明在盛极一时的辉煌之后,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
2简述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答:黑死病即流行性淋巴腺鼠疫,是从1347~1351年爆发于欧洲的一场巨大的瘟疫,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具有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等特点,给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这个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年代”。
(1)经济影响。黑死病给欧洲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劳动力的严重缺乏;黑死病使人们逃离城市,造成大量社会岗位的空缺,社会经济陷于混乱状态。
(2)政治影响。黑死病使中世纪欧洲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穷人生活处境更加艰难,而上层阶级为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更是加强了对下层人民的控制,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兴起。由于黑死病的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物价也极度膨胀,可是与之相对应的工资水平却没能得到相应增长,激起了普遍不满。
(3)宗教影响。面对大瘟疫所带来的灾难,教会和信仰成为当时人民思想的寄托。教会将瘟疫归结为上帝对人类种种恶行降下的苦果,掀起大规模宗教狂热和宗教迫害,日益引发不满。教会的威信日益下降,反教会的异端和神秘主义团体壮大,为日后的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4)文化教育。黑死病削弱了欧洲文化的稳定性,持续的高死亡率减少了学者、知识阶层的人数,降低了原来文化的表现力,黑死病过后欧洲面临着如何保持和修复它的文化遗产的问题。黑死病过后欧洲文化逐步走向了民族主义的道路,弱化了神学思想的影响。
(5)社会影响。人们在同大瘟疫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总结着防疫经验,开始有意识的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促进了教育和卫生防疫制度的发展。
3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答:1805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官穆罕默德·阿里夺取了政权,自立为总督,奥斯曼帝国苏丹被迫承认了既成事实。阿里先后击退了入侵的英军和消灭了埃及原来的统治集团马木路克军团,建立了自己的专制统治,史称穆罕默德·阿里王朝。为了进一步抵御外来侵略者,增强国力,阿里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
(1)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内阁,下设军事、司法、财政、商业、交通、教育、卫生等7个部,各部长官均由阿里亲自任免;地方行政实行三级制,将全国集中分为7个省,实行统一政令。
②经济上,废除包税制,没收寺院不动产,将土地收归国有;将各种赋税统一为定额土地税;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力种植棉花;商业方面实行国家垄断制,创办近代工厂。
③军事上,废弃传统的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建设新式陆军,装备新式大炮和火器;建立各类军事学校,从法国、西班牙等国聘请教官;发展海军,建立地中海和红海舰队。
④文化教育上,兴办各类专科学校和外语学校,,邀请外国专家进行讲授,培养人才;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往西欧国家派送留学生。
(2)影响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巩固了统治,也促进了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史的序幕。
4简述1853~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印国家的改革内容和影响。
答: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籍土兵为突击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英国在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对印度的殖民政策进行了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政府体制改革。18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东印度公司,由维多利亚女王直接统治;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调整了与封建主阶级的关系;在英国内阁中设立了印度事务大臣,主管印度事务,并对议会负责;印度总督由女王任命,并被特授副王衔位,代表女王作为印度最高统治者实施管理;总督在印度事务大臣的指导下,根据政府的总方针,制定实施关于印度的具体政策及日常管理。
②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籍士兵的人数,使英印士兵的比例达到一比二;缩减印籍士兵中高级种姓的人数;将不同种姓、民族和宗教的士兵分别编排;军队中级以上官员全部由英籍或欧籍军官担任;同时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
③统一司法体系。1861年《印度高等法院组织法》出台,根据该法,分别在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各设立一个高等法院。同时完善法律,分别在1859年、1860年和1861年颁布《民事诉讼法》《印度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④调整宗教政策。1858年11月女王颁发诏书表示:“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不干涉臣民中任何人的宗教信仰或崇拜”。
(2)影响
这些措施使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不但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客观上为彻底瓦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物质基础。
5简述美国在二战后对欧洲国家重建的作用。
答:(1)美国对欧洲国家的援助
战后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社会秩序日趋动荡。为了稳定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在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欧洲重建。据估计在1945年到1947年间,美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就达90亿美元。这些援助中的大多数都是以间接形式进行的,其中包括作为租借法案中一揽子协定的继续、或由美军出面重建当地的基础设施及帮助难民等不同途径。当然,对战后欧洲国家的重建发挥最大作用的还是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号召欧洲人团结起来、共同规划一个他们自己的重建欧洲计划,然后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即“欧洲复兴计划”,亦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使“马歇尔计划”法律化。4月7日,经杜鲁门签署,“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4月开始执行,到1952年6月宣布结束,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其中90%为赠与、10%为贷款。
(2)作用
①“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解救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②马歇尔计划也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掌管美援的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合作署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
二、论述题(每题60分,共180分)
1请描述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朝贡体制。
答: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制。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1)朝贡体制的起源
朝贡体系的雏形是古代中国的畿服制度。即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服和外服的共主(“天子”),君主在王国的“内服”(中心地区)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对直属地区之外“外服”(边缘地区)则由中原王朝册封这些地方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由此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的“天下”概念。
(2)朝贡体制的发展
先秦实行分封制,是朝贡体系的直接来源。秦汉以后,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通的发达,朝贡制度更加完善。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他还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15世纪前期,随着郑和宝船队对印度洋的巡航,以及永乐帝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它的巅峰,在明朝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的“利诱”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在此同时,日本对琉球、朝鲜;朝鲜对女真,越南对占婆、南掌等国,也都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形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中心。这个时期,除了同明朝有直接接触的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外,在厚往薄来政策引导下,其他的一些国家对于明朝的朝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贸易往来,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朝贡几乎成为这些国家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唯一手段。
清朝保留了明朝的大部分朝贡体系,将与周围部族的往来交由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辖。蒙古、西藏等地与内地的往来,视为国家内务,由理藩院管辖;朝鲜、日本、琉球等国被视为独立的外国,与它们的往来,由礼部管辖。
(3)朝贡体制的衰落与瓦解
1648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主要国际交流体系。同时,殖民体系成为欧洲国家在与其他弱小部族交往时的主导体系。欧洲势力逐渐蚕食了中国周边的各小国,日本也在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后,停止了向中国的朝贡,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这些都使得朝贡体系内的成员大幅减少。清朝中期,朝贡国减少到七个:朝鲜、越南、南掌、缅甸、苏禄、暹罗、琉球。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两国建立对等关系,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2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产生了哪些先进的政治思想?这些思想的产生与意大利城邦(城市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变动有哪些关系?
答:16世纪是西欧封建主义开始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封建国家解体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君主专制政体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出现,国家权力在一些国家高度地集中于君主之手。欧洲政治生活发生的这些变化必然地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明显地反映出来。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从而适应了一个新的、初见曙光的资本主义时代。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一些先进的政治思想尤其值得关注。
(1)政治思想
①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代表作是《君主论》。其主要政治思想有:
a.法律和军队是君主政权的基础,以强权统治国家。
b.君主必须深谙权术,不择手段地达到统治目的。
c.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政体,它可以保证私有财产的稳定性以及产生真正的自由等。
②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1568~1639年),意大利政治思想家,代表作是《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社会制度,即财产公有、按“需”分配、义务劳动、道德崇高的共和政体。
(2)与政治变动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他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推动了意大利统一进程。康帕内拉组织了反对西班牙政治的秘密人民起义,他提出的政治主张也成为民众反封建反外国侵略的思想武器。
3试析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区别,及对南北美洲独立国家的影响。
答:(1)二者之间区别
①殖民地基础不同。英属北美殖民地是移民殖民地。殖民地社会主要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原有的居民印第安人被屠杀,或被驱赶到偏僻的居留地。早期的移民大多来自英国,他们不但把英国的经济制度,而且也把议会制度带到了北美。1763年以前,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基本上采取放任政策,因此殖民地居民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自由。而西、葡把本国的封建庄园制度移植到殖民地,将拉丁美洲殖民地视为国王的私有财产。
②民主程度不同。北美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中逐渐成长了民主因素,如比较民主化的议会;经济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北美不存在传统的封建特权,没有等级制度;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等。这些民主因素不仅使北美居民享受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多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西班牙在殖民地实行专制统治。“印第安事务院”是掌管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最高机关。西班牙国王把殖民地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由他委派总督直接统治。殖民地各城市一般都设有市参议会,其成员由总督指派,或由当地大地主中选出。参议院的权力很小,往往只限于讨论税收、公用建筑以及有关印第安人的问题。
③经济状况不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成分经济发展的主流,另外还有前资本主义的封建经济成分及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为了维护宗主国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实行残酷的剥削和疯狂的掠夺政策,造成拉丁美洲的经济长期停滞。
④宗教文化不同。英属北美殖民地虽然建立起官方教会,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但是,经过18世纪30~40年代的大觉醒运动,殖民地民众解放了思想,民主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而天主教会是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教堂遍布各,在“传播基督文明”的幌子下,强迫印第安人信仰天主教,麻痹他们的反抗意志,还设立宗教裁判所来镇压反抗殖民统治的“异端”,势力渗透到殖民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影响
拉丁美洲殖民地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巨大差异给这两个地区的社会和历史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同的后果。英属北美殖民地经过独立战争,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但南北经济的差异为美国内战埋下了隐患。而拉美各国的独立则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政治上实行考迪罗制,经常陷入混乱;经济上延续大地产制,严重阻碍了国家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基础】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