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大、中山)
考研指导书
1.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2.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3.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三里湾》[北京大学2023年研]
答:《三里湾》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出版于1955年。小说围绕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展开描写,叙述了模范村三里湾在农村合作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反映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小说将农村的社会改革和日常的家庭矛盾、爱恨纠葛结合在一起进行描绘,善于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和行动来对人物进行刻画,结构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情节连贯,语言生动。
2《秦腔》[陕西师范大学2023年研]
答:《秦腔》是贾平凹所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于2008年10月25日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内容以发生在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为主,全文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3《故事新编》[西北师范大学2023年研;北京大学202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故事新编》是鲁迅在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他在1922~1935年间所作小说八篇。其中《补天》《奔月》《铸剑》《出关》四篇先后发表于《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莽原》《海燕》等报刊,其余直接收入本书,根据故事发生时代先后为序。作品用崭新手法写古代题材,赋史事以新意,借故事以针砭现实,思想上、艺术上都颇有成就,为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典范之作。
4个人化写作[杭州师范大学2023年研]
答:个人化写作是指坚守个人立场、表达个人经验的写作,又称“私人化写作”。90年代以后,个人化写作以“私人生活”为题材、个人话语为载体、以“自恋”情节为突出特征开始在文坛上弥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写作”。90年代女性作家的“个人化写作”,在取材上多以自身故事为蓝本,人物往往带有作家本人的影子,包括外貌、爱好、经历等,展现的是“女性生活”场景,以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为叙述对象,充满了“自恋”的情结和声音。代表作品有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徐小斌的《羽蛇》、海男的《我的情人们》等。
5朦胧诗[南京大学2023年研;上海大学2023年研;复旦大学2021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2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朦胧诗是指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运用象征、暗示、隐喻手法,意象朦胧,主题较为费解,内容多强调表现自我,具有浓郁的现代派色彩。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朦胧诗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朦胧诗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忧患意识,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意象丰富。
6《域外小说集》[复旦大学2023年研;北京大学2021年研]
答:《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周作人合译的短篇小说集。近代“小说界革命”带来译述风气,在此期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亲自选择并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内容包括王尔德、莫泊桑、契诃夫、迦尔洵等人的小说作品。《域外小说集》是周氏兄弟合作的一座丰碑,从文类观念、叙事形式以及语言技巧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最终能以成熟的形象面世,提供了模仿的范本和磨炼的契机。此集忠实体现了周氏兄弟当时的文学观念,即以人的自由为终极目标的高度,“人”本身成为目的。
7文学研究会[武汉大学2023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研;山西大学2023年研;北京大学2021年研;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文学研究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团体。1921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不久,活动中心移到上海,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主张,要求文艺表现或讨论社会人生问题,关心人民的疾苦。会员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一批“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要求。除创作外,还在新文学理论探讨、外国文学译介诸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8寻根文学[安徽大学2024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23、2022年研;华南师范大学2023年研;复旦大学2019年研]
答: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派”。
9朦胧诗派[中山大学2023年研;南开大学2023年研;北京大学2021年研]
答:朦胧诗派是1980年开始在诗坛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诗歌创作流派,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10“鲁迅风”杂文[南京大学2022年研]
答:“鲁迅风”杂文是指左翼作家为了对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而出现和繁荣的鲁迅式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鲁迅风”杂文不能囊括中国现代杂文的一切,但无疑是中国现代杂文的主流。“鲁迅风”杂文的代表作家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代表作有《民族的灵魂》《财神的神通》《美国的真正悲剧》《谈礼教》《东南琐谈》《揣》《上帝的心》等。“鲁迅风”杂文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打击敌人、匡正时弊、张扬真理,进行广泛、尖锐、巧妙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其次,它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注重多样化、形象化的说理以及笔调的讽刺和幽默的杂文味,追求一种“理趣美”;最后,“鲁迅风”杂文文体样式不拘一格,随物赋形,有着广阔的创造天地。“鲁迅风”杂文的概念,比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概念广泛得多,是一个在时代的运动中不断流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
11革命英雄传奇[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研]
答:革命英雄传奇是50、60年代的文坛中,以《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战斗的青春》等为代表的革命历史小说。革命英雄传奇在艺术上倾向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依靠传奇的人物和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传奇性”,也被称为“新英雄传奇”。这种新的小说形态开始于延安解放区的小说创作,早期代表作有《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到五六十年代发展蔚为大观。
12“他们”诗派[南京大学2022年研]
答:“他们”诗派是中国当代围绕民刊《他们》而生成的诗歌群体。“他们”诗派的代表人物前期有韩东、于坚、丁当、小海、小俊、于小伟等人,后期加入了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包括朱文、刘立杆、吴晨骏、任辉等,代表作品有《有关大雁塔》《作品55号》《背时的爱情》等。《他们》1985年创刊于南京,1995年第九辑出刊之后停刊,2002年后转为《他们网刊》,其写作成员散布全国各地。“他们”诗派主要成员在诗歌品质的取向上有鲜明的一致性,即回到诗歌本身、回到个人、对日常生活的强调、对口语的重视等,主张“我们关心的是诗歌本身,是诗歌成其为诗歌,是这种由语言和语言的运动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即使韩东等人一直否认他们是诗歌团体或诗歌流派,但他们的作品为诗派创立了诗学基础和实践路向。
13《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复旦大学2024、2019年研;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14《原野》[首都师范大学2015、2012年研]
答:《原野》是曹禺于1937年创作的三幕剧,是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原野》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仇虎受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认为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非理性的复仇观念,使他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作品渲染仇虎内心的恐惧与谴责,多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15中间人物[南开大学2015年研]
答:中间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文艺批评家邵荃麟针对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这一形象提出的艺术观点。他认为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和因袭重担的农民具有的保守性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表现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这部作品的处理是最成功的,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基于此,邵荃麟指出先进的、落后的群众数量始终是少数,中间群众占大多数,创作文艺作品时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两头小,中间大;中间人物是大多数,而反映中间状态人物的作品比较少,要更多地反映大多数中间人物。这一见解后来被称为“中间人物论”。
16汪曾祺[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研]
答: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短篇小说创作、戏剧与民间文艺的研究上都有很高造诣。在创作上主张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纯真、自然的情感,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经验为基础,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含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其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代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对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
17《子夜》[河南大学2024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研]
答:《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展开了“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其“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结构模式等艺术技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开辟了道路,同时也表明茅盾先生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
18《倾城之恋》[山东大学2014年研]
答:《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作品写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一起的故事,是其作品中几乎唯一以团圆形式结局的故事,一反张爱玲多以悲剧收束小说的习惯。但《倾城之恋》并非一部敲锣打鼓、嬉笑一团的喜剧,整部小说依然充满悲剧气氛,其深层的命运之悲、爱情之悲、团圆之悲、亲情之悲被华丽的文字与起伏的情节所掩盖,张爱玲用参差对照的笔法,非封闭性回环的结构,在反高潮的行进中将故事演绎为俗世的绝唱。
19《金锁记》[河南大学2024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22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金锁记》是张爱玲发表于1944年的中篇小说。内容叙述了曹七巧嫁到姜公馆,用自己的青春作为抵押,终于得到一笔遗产,但黄金枷锁扭曲了曹七巧的人性,使她成为一个变态女人。艺术上细微地镂刻了人物变态的心理,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部作品空前深刻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
20京派[同济大学2022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京派是指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主要有《边城》《萧萧》《长河》等。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芦焚、萧乾、何其芳等,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阵地《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大公报·文艺》进行创作。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但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现实主义特色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1小品散文[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又称小品文。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开创了小品散文。周作人是一位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热潮。
22《彷徨》[南京大学2010年研]
答:《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艺术技巧的“圆熟”表现为: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具有典型意义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