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中央财经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应用心理硕士《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名校考研真题(2017年前)

考研指导书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封面图片的替代文本

中央财经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部分内容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为(  )。

A.1789年

B.1879年

C.1798年

D.1897年

2.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是(  )。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3.注视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之后再看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可以看见一个蓝绿色的正方形,这种现象叫(  )。

A.错觉像

B.遗觉像

C.正后像

D.负后像

4.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D.信息的选择

5.斯佩里(Sperry)在割裂脑的病人身上发现(  )。

A.皮层是情感的主管区

B.焦虑和海马有关

C.左脑是言语优势半球

D.核糖核酸对记忆有效

6.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属于(  )。

A.交往动机

B.权利动机

C.权利动机

D.外在动机

7.关于总体印象形成的模式,凯利(H.H.Kelly,1950)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理论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控制点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

A.罗特

B.韦纳

C.琼斯

D.戴维斯

9.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体特征,而低估情景的作用,这种归因偏差称之为(  )。

A.自我服务偏差

B.基本归因错误

C.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D.社会助长

10.过度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的现象,这一概念衍生于(  )。

A.海德的平衡理论

B.纽科姆的认知均衡理论

C.凯利的归因理论

D.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1.美国心理学家海曼将个体在实际上没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称之为(  )。

A.参照群体

B.成员群体

C.次属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个体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之为(  )。

A.去抑制

B.去权威

C.去个性化

D.榜样效应

13.认知心理学家(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研究取向是(  )。

A.实验取向

B.相关取向

C.临床取向

D.发展取向

14.如果某项研究所得唯一结论为“大学生在内生学习动机上有显著性别差异”,这项研究很可能属于(  )。

A.真实验研究

B.准实验研究

C.因果研究

D.相关研究

15.如果操作定义和理论概念不相符,则直接说明研究缺乏(  )。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统计结论效度

16.对于无关变量,优先要考虑的控制方法是(  )。

A.恒定法

B.排除法

C.平衡法

D.循环法

17.下列实验设计中,因果效力最强的是(  )。

A.非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B.时间序列设计

C.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D.所罗门三组设计

18.真分数方差和测量结果总方差之比代表了测验的(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9.针对元分析中的“出版年代效应”,应考虑的研究方法是(  )。

A.微观发生法

B.社会测量法

C.横断历史研究

D.扎根研究

20.在方差分析中,如果两个自变量交互作用显著,则说明(  )。

A.其中一个自变量可能是中介变量 

B.其中一个自变量可能是调节变量

C.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D.两个自变量互为因果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简述表象的概念及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2.简述个体在认知风格上可能存在的差异。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简述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

5.结合例子说明为变量(或概念)设计操作定义的常用方法。

6.简述观察研究中时间取样法的概念、用途和原理。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长时记忆中信息遗忘的规律和原因,论述减少遗忘的方法或策略。

2.结合实例说明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

四、应用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案例分析

【案例】

某网站曾于2012年推出一项“中国男人调查”,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得到了2500多万网友的关注,并有109万男性网友、56万女性网友参与了投票。在分析“男性喜欢的女人,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时发现,超过一半(58. 4%)的被试认为男性喜欢的女人类型是:善良、顾家、孝顺、漂亮、顺从。相比而言,只有3.7%的人认为男性“喜欢工作能力强会赚钱的女人”。(根据《中国妇女报》相关报道整理)

【问题】

请根据刻板印象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结果分析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及机制,并提出构建两性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途径和策略。

2.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背景资料】

钟才欣同学试图探讨环境温度是否影响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目前查阅到四篇相关文献,摘要如下:

[1]Williams和Bargh(2008)的研究证明了触摸热物体(如热咖啡杯)的被试会对陌生人产生人际温暖的知觉,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为物理温暖增加了人际温暖。

[2]Zhong(2008)发现不仅物理温度会影响心理温度,在体验到心理冷漠(如孤独情境的回忆)的时候,个体也会通过寻找更高的物理温度来进行补偿(如更高温度的洗澡水、更高温度的食物),并且此过程完全是人无意识完成的。

[3]Seppanen(2006)通过元分析考察了办公环境温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发现22摄氏度时工作绩效最高,若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4]辛自强和徐啸尘(2013)对214名大学生被试的测量结果表明:处于“温暖”(即高于舒适温度,通常人体舒适的室温范围大致在18摄氏度-25摄氏度)房间内的被试较“略冷”(低于舒适温度)房间内的被试而言,在假想信任博弈中愿意给予被信任者更多金钱、有更高的人际信任水平。

【问题】

假如你是该同学,请根据上述文献和研究目的完成如下任务:

(1)问题提出:基于简要的文献综述,围绕温度和消费的关系,选取合适角度,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简要设计一份研究方案。

更多内容,请点击获取:
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68881.htm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