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电子书]全国名校生态学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考研指导书
1. [题库]李博《生态学》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全国名校生态学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1.河北大学890生态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山东大学生态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3.兰州大学生态学考研真题
4.中山大学生态学考研真题
5.四川师范大学639生态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6.暨南大学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7.华中农业大学生态学基础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8.南京师范大学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
9.扬州大学生态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10.其他名校生态学考研真题

部分内容
1.河北大学890生态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5年河北大学890生态学考研真题(B)及详解


2015年河北大学890生态学考研真题(B)参考答案
一、解释概念(共20分,每题2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生物学零度
答:生物学零度是指温度降低使生物的某种生理活动停止时的温度。如作物处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以下时,发育停止,但生长仍可维持;当处于生长的下限温度时,生长停止,但尚不致受冻害。
2斜温层
答:斜温层是指大体积流体内,一层很明显的薄层。该层内的温度随深度变化较在这层之上或下层的温度变化都快。影响斜温层的深度和厚度的因素包括季节和气候变化,纬度和局部环境条件,如潮汐和水流等。
3性状替换
答:性状替换是指竞争导致生态位收缩会使生物的形态性状发生变化。例如,收获蚁的下颚大小与其他食种子的竞争蚂蚁的数量呈负相关,这表明当其他蚂蚁参与食物竞争时,收获蚁只能转而食用一些体积更小的种子。
4生态入侵
答: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的过程。生态入侵会对原有的环境造成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为人类经济活动带来极大损失。
5协同进化
答: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协同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是一种协同关系。
6竞争排斥原理
答:竞争排斥原理又称高斯原理,是指两个物种不能同时,或者是不能长时间地在同一个生态位生存。两者之间会展开竞争,导致一方获胜,另一方为了继续生存,会进化适应以延续生命,有时会灭绝。
7生活型
答:生活型是指不同物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8建群种
答:建群种是指植物群落内对形成群落特定的环境,决定群落特性和其他成分存在的主要植物种。其以极多的个体和覆盖度大,占据上层空间或控制着土壤的性态。其存在是群落存在的前提,例如云杉林中的云杉、沼泽森林中的泥炭藓等。
9消费效率
答:消费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所消费的能量占前一个营养级的净生产量的百分比。生物在进行食物链营养传递的时候,下一营养级生物不可能将上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全部消耗,消费效率一般在10%~20%。
10生态金字塔
答:生态金字塔是指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金字塔形的图。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中表示不同关系的一种形式,生态学中常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示的有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等。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l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研究生态学的三大类方法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野外调查;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2在海平面20m以下红藻很难生存,这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____的影响。
【答案】光照
3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V的含义是____。
【答案】发育速率
4种群的空间格局的内分布类型有____、____和____。
【答案】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次级种群参数有____、____、____和分布型等。
【答案】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
6某个物种在调查中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调查样方数的百分比是该物种的____。
【答案】频度
7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生物群落演替类型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
【答案】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演替
8一个达到平衡的生态系统中,有4个种群,其所含有的总能量如表1,根据表格,请回答
表1

(1)该生态系统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有____个营养级。
(2)种群甲在能量传递中属于____生物。
(3)如果环境中有毒物,富集的浓度最高的种群是____。
【答案】3;自养;丁
9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是____和____。
【答案】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三、简答题(共70分,每题10分)
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孤立的、单独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协同、综合地对生物起作用,个别因素的作用是在综合效应下的表现。而且环境中任何一种生态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不等于各种因子同等重要,而有主次轻重之分,即有主导因子、生存因子和一般生态因子之分。
(3)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非等价,但不可或缺。如果缺少某一因子,便会引起生物正常生活的失调、体质衰弱甚至死亡;任一因子都不能由另一因子完全代替。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上的不足,可由其他因子数量的增加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似或相等的生态效益。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生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强度的生态因子。
(5)生态因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的影响,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也可通过间接作用。如对于干旱地区的生物而言,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植物生长的好坏,间接影响到那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2简述恒温动物适应高温环境的方式。
答: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恒温动物适应高温环境的方式有:
(1)形态适应
发育某些特殊的结构。如狐蝠的精巢平时在腹腔中,但受高温影响后会下降到腹腔以外,避免高温抑制精子的形成。
(2)生理适应
动物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在高温炎热的时候,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温度降低时或躲到阴凉处后,再通过自然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如荒漠中的骆驼。
(3)行为适应
动物采取行为上的适应对策,即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内或沙土中、夜出活动等。
3什么存活曲线?迪维把它划分成几个?
答:(1)存活曲线的定义
存活曲线是指以生物的相对年龄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反映生物生活史中各时期的死亡率。
(2)存活曲线的分类
①A型:种群在达到生理寿命之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部分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寿命,在生命末期死亡率才高,A型曲线呈凸型。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存活曲线属于此类。
②B型:有些种群各年龄期存活率相差很大,如全变态昆虫,存活曲线呈阶梯型。有些种群各年龄期存活率基本相似,如水螅等,其存活曲线呈对角线型。还有些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S”型,幼年期死亡率较高,而成年以后的死亡率则降低。
③C型:幼体的死亡率很高,只有极少数个体能够生活到生理寿命,存活曲线呈凹型。大多数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和寄生虫等属于此类。
4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答:(1)他感作用的定义
他感作用又称异株克生,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生态学意义
①他感作用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农业的歇地现象就是由于他感作用使某些作物不宜连作造成的。
②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如北美加利福尼亚的草原,原来由针茅和早熟禾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和毛雀麦构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以后又由于生长在这种群落周围的芳香性鼠尾草灌木和蒿的叶子分泌有樟脑等萜烯类物质,抑制了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长,逐渐取代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
5简答中度干扰学说及其理由。
答:(1)中度干扰学说的定义
中度干扰学说是指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的物种多样性,由Connell等提出。
(2)中度干扰假说的理由
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其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较长,使演替过程能够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
③只有中等程度的干扰使多样性维持较高水平,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6原生旱生演替的几个阶段。
答:旱生演替是从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岩石表面或砂地上开始的,包括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1)地衣植物群落阶段:岩石表面无土壤,光照强,温度变化大,贫瘠而干燥。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最先出现地衣,而且是壳状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坚硬的岩石表面,加上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一些小颗粒,在地衣残体的作用下,该细小颗粒有了有机的成分。其后,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继续作用岩石表层,使岩石表层更加松软,岩石碎粒中有机质也逐渐增多。此时,地衣植物群落创造的较好的环境,反而不适合其自身的生存了,但却为较高等的植物类群创造了生存条件。
(2)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在地衣群落发展的后期,开始出现了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与地衣相似,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苔藓植物的残体比地衣大得多,苔藓的生长可以积累更多的腐殖质,同时对岩石表面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岩石颗粒变得更细小,松软层更厚,为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群落演替继续向前发展,耐旱的植物种类开始侵入,如禾本科、菊科、蔷薇科等中的一些植物。种子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小气候和土壤条件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若气候允许,该演替系列可以向木本群落方向演替。
(4)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喜阳的灌木开始出现。其常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灌木数量大量增加,成为以灌木为优势的群落。
(5)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喜阳的树木开始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就形成了森林。形成与当地大气候相适应的乔木群落,形成地带性植被即顶极群落。
7简述碳循环过程。
答:碳是生命物质的骨干元素,是所有有机物的基本成分。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如下:
(1)碳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和通过呼吸及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大气中的CO2是含碳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循环的主要形式。
(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空气和水中的CO2容易交换,水中的CO2是溶解态的或与水结合成H2CO3,H2CO3则电离成氢离子和碳酸氢钠离子。大气中每年约有1000亿t的CO2进入水中,同时水中每年有相当数量的CO2进入大气。
(3)碳酸盐的沉淀作用:碳酸盐和一些元素沉淀成岩石。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每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论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影响过程。
答:初级生产量是指生态系统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总量或贮存的总能量。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影响过程如下:
(1)光:植物群落生产量归根结底是受太阳入射光辐射总量所决定,但群落利用光辐射是不充分的。如冠层下的叶子接受光辐射可能不足,白天中有时光辐射低于最适光合强度,对C4植物可能达不到光辐射的饱和强度。
(2)水:最容易成为限制因子,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呈线性关系,但在湿润地区,一般净初级生产量有一个峰值,超过此值再增加降水,生产量也不再升高。
(3)温度:与初级生产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温度上升,总光合速率升高,但超过最适温度则转为下降,而呼吸速率则随温度上升而呈指数上升,净生产量与温度呈峰型曲线。
(4)捕食:食草动物的捕食则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5)营养物质: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某些矿质元素密切相关,如镁离子缺乏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2举例说明景观(生境)破碎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生物多样化的影响。
答:略。
获取方式:扫码关注下面公众号,关注后
  
 
回复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615】或【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