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 全国名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考研指导书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书籍目录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部分内容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科目:6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
2.辩证法
3.人民群众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两个必然”
二、简答题(简要解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2.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简要分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三、论述题(较详细地阐述下列论题,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略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意义。
2.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3.略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科目:6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
答:略
2.辩证法
答:略
3.人民群众
答:略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略
5.“两个必然”
答:略
二、简答题(简要解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答:(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3.简要分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①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a.社会分工的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④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①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②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要实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总之,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要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而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三、论述题(较详细地阐述下列论题,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略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意义。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①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意义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③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略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历史论文)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有:
a.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
b.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
c.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
d.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①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指导党的作风建设。
a.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在实践还是在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的两大内在原则、两大精神支柱。
b.加强党性修养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在要求。
②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
a.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价值是价值的特殊形态,人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或其他行为,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b.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第一,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由人的本质、人和社会的关系决定的。我们只有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第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人的价值不可缺少的内容。个人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才能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在社会的劳动和创造中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
更多内容,请点击获取:
http://shuyue.100xuexi.com/Ebook/971104.html
